2021年5月22至23日 ,中科院第十七屆公眾科學日「百年復興路 科學正當時」系列科普活動在上海藥物所舉辦 。活動以「探索新藥發現之旅」為主題 ,分三個不同時段分別在祖沖之路園區 、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和海科路園區舉行 。首場科普活動由李恆博士擔任主播 ,在嗶哩嗶哩同步直播 ,累計觀看近2000人次 。
5月22日上午 ,藥物所祖沖之路園區接待了來自張江高科實驗小學等學校的50名學生 。開幕式上 ,藥物所黨委書記葉陽致辭歡迎來訪同學 ,並介紹了藥物所新藥研發的歷史與成果 。他希望同學們關注科學 ,從小樹立做科學家的理想 。柳紅研究員作題為《藥物研發歷程》的專題講座 ,生動講解了他汀類降脂藥物的發現歷程 ,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 ,讓同學們深入淺出地了解了藥物的發現歷程 。接下來 ,同學們分組參觀了展示館 ,了解了藥物所「歷盡滄桑存正道」的歷史變遷和「乘勢扶搖跨九天」的藥物研發體系 ,感受到一代代藥物所人傳承的「創新藥物 造福人民」精神 。同學們仔細研讀了新藥成果展板並積極參與了新藥成果知識競答 ,對藥物所產出的創新藥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互動小實驗環節 ,多個貼近生活的小實驗 ,如「五彩斑斕的黑」 、「蛋白質排排坐」 、「魔術手」 、「鏡下世界」 、「彩虹魔法師」等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 。「巧手做香囊 ,悠悠藥草香」是當天的熱門實驗之一 ,同學們學習品鑑各種中藥材並DIY出自己中意的香囊 。
5月22日下午 ,近50名學生參加了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專場活動 。博士研究生何冰清為同學們作題為《生物學家的水彩》的精彩科普報告 。報告中 ,何冰清介紹了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在新藥研發中的重要作用 。他以免疫熒光技術作為切入點 ,講解了抗體的生物學功能與應用 ,以及熒光技術的原理 ,並以高內涵篩選多發性硬化症治療藥物作為實例 ,介紹了免疫熒光技術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隨後 ,同學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分批參觀了樣品庫的大型化合物儲備儀器和全自動化大型移液工作站操作演示 ,了解了活性化合物的篩選過程及其對新藥研發的重要意義 。
5月23日上午 ,來自上海中學國際部等學校的多名學生參加了海科路園區專場活動 。科研與新藥推進處李川副處長致歡迎辭 。蔣軼研究員作題為《蛋白質與藥物》的精彩科普報告 ,他生動地用樂高積木模型比喻蛋白質的分級結構及摺疊過程 ,用鎖-鑰匙模型對比蛋白質與藥物的結合 ,深入淺出地將蛋白質與藥物 ,以及蛋白質與藥物靶點的關係講解給同學們 。隨後 ,他帶領同學們參觀了靶標中心的生化實驗室和蛋白晶體房 ,展示了自動加樣機械人和晶體自動成像儀 ,讓同學們更加直觀地了解了蛋白質結構的發現過程 。接下來的互動小實驗環節中 ,同學們動手參與了「會呼吸的氣球」 、「奇妙的碰撞」 、「彩虹甜甜圈」 、「明察秋毫」等小實驗 ,充分感受物理 、化學 、生物多個學科帶來的奇妙體驗 。
本次公眾科學日活動由上海藥物所科普工作組 、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受體結構與功能重點實驗室 、國家化合物樣品庫 、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舉辦 。活動得到了藥物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志願者們的大力支持 。
葉陽書記宣佈活動開幕
三個科普主題報告(左 :柳紅研究員 、中 :博士生何冰清 、右 :蔣軼研究員)
參觀及互動小實驗環節
活動合影
藥物所志願者合影
(供稿部門 :藥物所科普工作組;供稿人 :丁寧 、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