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陳凱先 :推動中醫藥科技原始創新

  本報訊(記者吳瀟湘)3月4日 ,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科協和科技界聯組討論在北京會議中心展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參加 。全國政協委員陳凱先院士作為科技界別代表在聯組會上發言 ,主題是「把發展中醫藥擺到國家科技戰略高度 ,推動我國科技原始創新」 。

  陳凱先指出 ,當前 ,把發展中醫藥擺到國家科技戰略高度 ,推動我國科技原始創新 ,發揮好中醫藥科技資源的原創優勢 ,意義重大 。

  中醫藥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領域 ,「治未病」「辨證論治」「經絡和臟腑」等理論 、治則和診療方法體系 ,都具有我國特有的原創思維 ,蘊含系統生物醫學和化學生物學等科學前沿的思想 ,許多方面走在西方醫學前面 。

  如青蒿素類抗瘧新藥的研究於2011年9月獲美國拉斯克獎;砒霜治療白血病 ,使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成為全球第一種可被治癒的白血病;漢防己鹼可能成為治療伊波拉出血熱的有效藥物等 。這些例子都證明 ,大力開展中醫藥科技創新研究 ,可能產生原創性 、引領性 、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重大科研成果 。

  陳凱先認為 ,我國科技雖有快速發展和長足進步 ,但多跟蹤國際潮流研究 ,引領國際發展趨勢和方向的成果很少 。為促進我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變 ,需要從國家科技戰略層面上加強部署和支持原創性的研究 。

  陳凱先建議 :加強國家科技戰略層面的謀劃 、佈局和支持 。在國家重大科學計劃中 ,加強中醫藥創新研究的佈局和支持 。要打破行業和單位界限 ,加強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技的交叉融合 ,加強多學科 、跨學科的研究 。

  開展「治未病」研究 ,引領「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的轉變 。實現中醫健康狀態辨識 、檢測 、評價和干預的客觀化 、數碼化 ,與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緊密結合 ,實現移動互聯和大數據背景下的「雲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保健與醫療網絡 。

  針對重大疑難疾病 ,發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和技術 ,在療效上取得國際水平新突破 。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化 、個性化特色和中藥複方多靶點 、多層次作用的優勢 ,針對腫瘤 、心腦血管疾病 、老年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 ,發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 、技術和藥物 ,在療效上取得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的新突破 。

  發言結束後 ,科技界別不少委員表示 ,國家對中醫藥的關注 、支持很重要 ,很多委員對中醫藥創新研究很感興趣 。希望能打破行業 、學科界限 ,吸納相關領域人員參與到中醫藥科學研究中 ,協同合作 ,進行跨學科研究 。

  「在科協 、科技界別聯組會上講中醫 ,是受劉延東副總理關於中醫藥『五種資源』論述的啟發 。」會後 ,陳凱先告訴記者 。現在認識中醫藥的人雖然在增多 ,但深入了解且有研究者不多 ,中醫藥在當代究竟應承擔什麼責任?發揮怎樣的作用?很多人尚未有全面的認識 。他希望今後能多些跨界交流探討的機會 ,讓更多領域的科研人員深入了解中醫藥 。

(原載於《中國中醫藥報》2015-03-06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