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時報】陳凱先 :建議在張江等地設立審批分中心

    見習記者 徐陽浦東報道
  「現在的機制令新藥的審批速度太慢 ,往往需要五到十年 ,而一些惡性病人的生命根本就等不及 。」全國政協委員陳凱先稱 。在「兩會」現場 ,多位醫療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將矛頭對準審批機制的改革 。他們認為 ,只有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才能推動醫藥等科研創新 。
  「我們現在一個藥要上臨床 ,實驗室做完後 ,要拿到醫院去使用去評價 ,從一期到三期臨床 ,這個過程每期都要審批一次 。」陳凱先稱 ,在他面前 ,看到的是每天都有大量惡性腫瘤病人在死亡 ,而或許能夠挽回他們生命的新藥還在審批的路上 。他記得 ,美國前幾年有一個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 ,只用了三個半月就審批完成 ,這在國內目前還無法實現 。
  張江園區現有研發類 、創新創業類中小型藥企300多家 ,非常有活力 ,與國際上差距也很小 ,有着先天優勢 。編制內的人數太少 、體制機制上也缺少突破 ,被陳凱先認為是造成審批慢的因素之一 。
  陳凱先認為 ,解決國家新藥審批人員編制少的問題 ,可以考慮在一些科技創新集中的地方成立分中心 ,希望在上海張江園區率先設立這樣的分中心 。
  「有些新藥可能有潛在風險 ,要進行長期試驗 ,看它五到十年後是否有副作用 。但有些惡性腫瘤生存期很短 ,病人每天在大量死亡 ,那麼考慮獲益和風險的比例 ,是不是能有一個特殊的政策 ,可以讓這些藥先行使用起來 。對於一些專家意見一致 ,國家層面有類似先例的藥物 ,也可以走快速審批程序 。」

(原載於《浦東時報》2015-03-11 第2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