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陳凱先 :國內新藥審批太慢病人的生命等不及
早報記者 姜麗鈞
「現在的機制令新藥的審批速度太慢 ,往往需要五到十年 ,而一些惡性病人的生命根本就等不及 。」在滬全國政協委員 、中科院院士 、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稱 。
近日 ,在兩會現場 ,多位醫療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將矛頭對準審批機制的改革 。他們認為 ,只有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才能推動醫藥等科研創新 。
新藥審批慢遭「吐槽」
「我們現在一個藥要上臨床 ,實驗室做完後 ,要拿到醫院去使用去評價 ,從一期到三期臨床 ,這個過程每期都要審批一次 。」陳凱先稱 ,在他面前 ,看到的是每天都有大量惡性腫瘤病人在死亡 ,而或許能夠挽回他們生命的新藥還在審批的路上 。他記得 ,美國前幾年有一個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 ,只用了三個半月就審批完成 ,這在國內目前還無法實現 。
另一位來自醫療界的在滬全國政協委員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葛均波也有切身體會 。葛均波參與的一種醫用可降解支架 ,從2005年開始做動物實驗 ,到現在還在二期臨床階段 ,他預計至少要在2016年底才能投入應用 ,這其間需要漫長的12年 。
建議設分中心 、快速通道
編制內的人數太少 、體制機制上也缺少突破 ,被陳凱先認為是造成審批慢的因素之一 。
陳凱先認為 ,解決國家新藥審批人員編制少的問題 ,可以考慮在一些科技創新集中的地方成立分中心 。
陳凱先在遞交的提案中具體建議 ,希望在上海張江園區率先設立這樣的分中心 。陳凱先稱 ,張江園區現有研發類 、創新創業類中小型藥企300多家 ,非常有活力 ,跟國際上差距也很小 ,有着先天優勢 。
在體制改革方面 ,陳凱先舉例稱 ,「有些新藥可能有潛在風險 ,要進行長期試驗 ,看它五年十年後是否有副作用 。但有些惡性腫瘤生存期很短 ,病人每天在大量死亡 ,那麼考慮獲益和風險的比例 ,是不是能有一個特殊的政策 ,可以讓這些藥先行使用起來 。」陳凱先稱 ,對於一些專家意見一致 ,國家層面有類似先例的藥物 ,也可以走快速審批程序 。
桂敏傑建議 ,可以考慮上海金融法院先行設立於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受理上海各基層法院審判的各類金融案件的上訴 ,並依法受理屬於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一審金融案件 。
(原載於《東方早報》 2015-03-09 第5版 2015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