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新藥創製「國家隊」謀變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鼓勵科研人員創業 ,讓產業「反哺」科研
最近 ,一股熱情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心裏涌動--要不要去創業?
作為我國新藥創製的「國家隊」 ,藥物所一直是我國醫藥產業的創新源頭 。以課題組承接項目的方式做科研 ,已成為這裏科研人員的習慣 。不過 ,這個習慣正在被當下的創新大勢所改變 :隨着生物醫藥產業鏈不斷細分 ,對技術要求越來越高 ,需要更多「技術高手」直接參與到市場中 ,通過創業為產業升級輸送新鮮血液 。
一場變革在悄然展開 。去年底 ,中國科學院決定讓藥物所籌建「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 ,構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通過創新鏈升級產業鏈」的大團隊協作創新體系;鼓勵科研人員創業 ,將技術及時向市場轉化 ,儘快讓產業「反哺」科研 。
12年來 ,藥物所帶動了張江「藥谷」的崛起 。如今 ,它將再次「創業」 ,讓科研與產業深度融合 。
創新元素依據重大疾病重組
自2003年搬遷到張江 ,以藥物所為龍頭 ,張江形成了「一所(藥物所)+一校(上海中醫藥大學)+幾十個研發中心」的新藥研發格局 ,「藥谷」迅速崛起 。此後 ,張江的生物醫藥產業產值急劇增長 。
伴隨外部產業鏈的完善與發展 ,一場與創新賽跑的「科研變革」 ,在藥物所悄然醞釀 。藥物所所長蔣華良說 ,從基礎研究 、臨床前研究 ,到臨床試驗直至新藥投產 ,創新藥物的產業鏈很長 ,課題組長負責制的科研組織形態更適用於較純粹的基礎研究 ,而藥物研發則更需要大團隊協作 、打通上下游各技術瓶頸的創新方式 。更明了地說 ,新藥研發需要圍繞一個目標 ,由很多科研人員一棒接一棒地傳遞下去 ,「我們希望將藥物創新研究院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藥物創新中心」 。
早在十年前 ,藥物所就開始嘗試以腫瘤 、代謝性疾病 、神經退行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牽頭 ,嘗試整合所內課題組資源 ,不斷完善藥物研發創新鏈 。「只要到所里轉轉 ,就可以找到藥物篩選 、藥物代謝 、藥物製劑等幾乎所有新藥研發所需的技術支持 。」副所長葉陽說 ,去年 ,中科院決定由藥物所牽頭籌建藥物創新研究院 ,就是要在此基礎上建立從源頭創新 、技術研發 ,到新藥創製 、成果轉移轉化的新藥研發創新鏈 ,由此帶動 、優化和提升我國醫藥工業產業鏈 。
創業激活每個「可產業化細胞」
讓產業「反哺」科研 ,鼓勵科研人員創業 ,是新的科研體系的一大突破 。
蔣華良認為 ,讓科學家帶着成果 ,在市場中探索 ,激活每一個「可產業化細胞」 ,將更有利於帶動中國醫藥產業升級 。美國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最強 ,就是因為有很多掌握核心技術的教授出來辦企業 ,再由擅長組織臨床試驗 、銷售渠道的大公司收購 ,實現了大量創新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 。
在政策引導下 ,藥物製劑研究中心甘勇研究員及所內的多名科學家 ,已開始嘗試註冊公司 。
「乳劑的產業化製備核心技術過去只有國外少數幾家跨國公司掌握 。國內一家著名製藥公司曾以為只要進口了全套設備 ,就能解決技術問題 ,可投資2億多元 ,花了五六年也沒成功 。」甘勇說 ,如今製劑中心已掌握了該項核心技術 ,可以打通中試和生產環節 ,他有信心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以產業化中心為代表的新公司中 ,藥物創新研究院占股10% ,這為今後「反哺」做好鋪墊 。
蔣華良說 ,目前創新研究院來自企業和市場的經費約佔總經費的1/3 ,到2030年 ,這一來源的經費將超過60% 。同時 ,他們有信心發展出若干家產值超億元的醫藥企業 。
制度突破為創新活力「鬆綁」
幾個月前 ,因為在知識產權上的出色工作 ,張容霞從原先課題組調到了所里的合作與成果轉化處 。處長關樹宏說 ,這是藥物所增強知識產權力量的第一步 。為了適應新的科研創新形式 ,在未來的藥物創新研究院裏 ,科研處 、開發處等傳統行政部門將被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運營管理部 、法務商務部 ,知識產權事務處 、合作與成果轉化處等新的管理部門 。
「從前 ,研究所申請專利 ,質量好壞全看代理公司的水平高低 。今後 ,我們要自己把關 。」張容霞剛來不久 ,就幫某課題組做出了一個高質量的專利申請 ,「今後我們還要將專利梳理一下 ,哪些該放棄 、哪些有轉化價值 ,儘量從中挖掘價值 。」
根據新的人才配置方案 ,原先一直以研究人員為主的格局被打破 ,為了讓新藥成果更快轉化 ,技術支撐人員比例在創新研究院高達50% ,而法務商務人才也將佔5% 。
去年年底 ,藥物所成為「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 、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單位 ,獲得了更多突破現有制度的嘗試機會 。成果轉化後收益不用上繳國庫 ,個人最高可獲得50% ,研究所也可從中獲得更多經費 ,用來運營專業科技支撐 、服務隊伍 ,而研發團隊也可將更多收益作為後續科研經費留存——這一系列新嘗試 ,讓科學家看到了「產業反哺科研」更為明亮的曙光 。
(原載於《文匯報》 2015-04-01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