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科苑】手性地思考 ,手性地工作——記上海藥物所張華
「手性地思考 ,手性地工作 ,是很多化學相關研究領域工作中必須養成的思維習慣」 。這是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張華研究員最近經常會跟學生談及強調的工作要點之一 。作為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一員 ,年輕的想法耳目一新 ,實則蘊藏深意 。 化學中的「手性」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 。「你會發現你的左手和右手看起來似乎一模一樣 ,但無論你怎樣放 ,它們在空間上都無法完全重合 ,它們只有在鏡中的影像才可以完全重疊在一起 。」張華介紹說 ,「化學中的手性分子來源於其組成原子在空間中的不同排列組合 ,這種具有鏡像關係的兩個化合物互被稱為對映異構體 。」
因受限於經典的教科書內容和工作條件 ,對於很多天然產物領域的科研人員來說 ,雖然對「手性」的概念非常熟悉 ,但對於天然存在的「對映異構體」現象卻很少有直觀清楚的認識 。
帶着對「手性」分子的職業敏感 ,張華研究員在其近期的科研項目中 ,敏銳地發現一處文獻報道中似乎存在的疑點 ,他在多數人可能會忽略的邊緣數據「旋光」上發現了自己化合物與文獻報道的不同 。傳統認識中天然產物通常以「光學純」的形式被生物合成 ,然而自然界最喜歡和科研人員捉迷藏的地方就在於總是有例外的產生;實際上天然產物對映異構體的存在並不像科學家們最初以為的那樣罕見 ,只是因為鮮有報道而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龐大文獻庫中 。
直覺與質疑使他對該樣品又重新進行了「手性」分離純化 ,不出意外得到了一對對映異構體 。在此基礎上 ,他又對另外幾個同系列分子進行了分析研究 ,發現了另外兩對同樣存在對映異構現象的化合物 。這一研究結果推翻了前人對這類分子不同異構體存在於不同植物中的常規認識和定論 。在被這一突破式發現「驚喜到」後所帶來的快樂仿佛就是「找到另一半的喜悅和滿足」 。
張華對植物化學的熱情 ,也如「手性」的概念一樣 ,只是他的左手是「堅守」 ,右手是「創新」 。正是憑着這份孜孜不倦的探求本質的好奇 、堅持和質疑精神 ,張華打開了對應異構體研究的「一扇窗」 ,並在天然產物研究領域完成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 ,攻克多個科學難題 ,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2013年 ,由於突出成績和綜合科研能力 ,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天然藥物化學」專業方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支持 ,將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實現他的「新藥夢」 。(徐曉萍 劉紹飛)
(原載於《浦江科苑》2015-05-04 第2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