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新藥創製從未遠離繁華——走進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本報記者 倪思潔

  在上海東部 ,遠離都市繁華的張江高新科技園區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科學家 ,正致力於科研攻關 ,熱衷於成果轉化 。

  作為藥物研發的源頭 ,上海藥物所早已不局限於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如何更有針對性地推動創新藥物研發 ,成為他們思考的問題 。如今 ,建成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發體系 ,籌建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 ,上海藥物所像磁鐵一般集聚着更強大的藥物研發力量 ,像發動機一般推動着創新藥物走向繁華的醫藥市場 。

  「不想只留在實驗室」

  海科路 ,上海藥物所園區 ,一號樓7層 ,這裏是研究員吳蓓麗實驗室所在地 。

  走廊口 ,一張樹圖格外顯眼 。樹圖的枝杈末端標記着字符 ,代表着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GPCR) 。密密麻麻的字符堆里 ,畫了幾個圓圈 ,每張圓圈裏都有一個被解析出的GPCR三維結構圖 。

  很多藥物能發揮作用 ,是因為結合了細胞表面的蛋白 ,而這種蛋白中最為重要的一大類就是GPCR 。知道了GPCR的結構 ,也就有了研究藥物作用機理的有力武器 ,為新藥研發指明方向 。

  GPCR有近千個 ,目前結構清楚的不過20來種 。而近3年裏 ,吳蓓麗所在的GPCR研究團隊就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測定了5類7個GPCR結構 。

  2011年回國前 ,吳蓓麗每天的工作就是宅在實驗室里不停地「解」 。

  回國後 ,她解析出一個名為「CCR5」的GPCR結構 。這個蛋白是愛滋病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一個突破口 ,解開其結構 ,意味着發現更好的藥物阻斷愛滋病病毒進入人體細胞有了可能 。

  如果是以前 ,吳蓓麗的研究或許就告一段落了 。可如今 ,她已經不想只停留在實驗室的基礎研究上 。「現在我們的基礎研究都以疾病為導向 ,以藥物研發為核心 。」吳蓓麗說 。

  從基礎研究到市場推廣 ,長期以來 ,該所依靠着這樣一批科學家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 ,凝練出了「出新藥」的戰略目標 ,建起了創新藥物研發綜合性技術平台 。

  這樣的思路感染着吳蓓麗 。CCR5結構解出來之後 ,吳蓓麗又與上海藥物所的藥物研發專家合作 ,獲得了一種新化合物 ,在抗擊愛滋病病毒活性上比已上市的藥物更好 。

  轉變 ,不止發生在吳蓓麗身上 。「以前科學家都喜歡作研究 ,現在他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研究需要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 、該所前所長丁健說 。

  把技術推上生產線

  和吳蓓麗一樣 ,同樣致力於成果轉化的還有研究員宣利江 。從最初埋頭於基礎研究 ,到現在看着技術專利變成銷售額可觀的藥物 ,宣利江走過了20多年 。

  1992年 ,正在上海藥物所攻讀博士學位的宣利江接到導師徐亞明佈置的研究任務 :尋找和發現丹參水溶性的有效成分 。

  那時候沒人想到 ,20多年後這項研究會讓這個研究所與綠谷集團結成重大戰略聯盟 。

  2000年 ,該所將丹參多酚酸鹽技術以1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綠谷集團 。2005年 ,它們獲得了丹參多酚酸鹽的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 ,並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為高科技產業化示範工程 。

  現在 ,在離上海藥物所不遠的地方 ,綠谷製藥的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生產線日夜不停地運轉 。2014年 ,丹參多酚酸鹽的醫院銷售額達46億元人民幣 。同時 ,丹參多酚酸鹽項目組也獲得了許多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 。

  此後 ,雙方合作源源不斷 。2005年 ,雙方聯合共建了綠谷研究院;今年1月 ,雙方還簽訂了兩個抗癌新藥項目的技術轉讓合同 。

  科企聯創的對象 ,遠不止綠谷集團 。上藥集團 、恆瑞醫藥 、復興醫藥……近5年來 ,上海藥物所已經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1000餘項 ,僅2014年度技術服務合同額就達到1.2億元 。

  不僅如此 ,他們還走向國際市場 ,與國際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Z)公司共建新藥安全性評價研究中心 ,與法國施維雅製藥公司共建毒理評價聯合實驗室;與瑞士愛泰隆公司共建安全藥理遙控技術聯合實驗室……

  升級版綜合研發平台

  當下 ,我國看似醫藥大國 ,實則醫藥弱國 。

  「除了製藥企業多而散 、投入不足 、創新能力弱 ,新藥市場被國際大公司產品壟斷之外 ,產研聯盟缺乏有效機制體制和運作實體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感慨 。

  不過 ,令科研人員欣喜的是 ,正在籌建的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或許會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加堅實的綜合性藥物研發平台 。

  2014年7月23日 ,中科院黨組夏季擴大會議決定 ,以上海藥物所為主體 ,建設「藥物創新研究院」 ,並作為首批試點創新研究院之一 。如今 ,這一新平台正在籌建過程中 。

  按照設想 ,未來 ,這樣的新平台將以產出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新藥為目標 ,圍繞新藥研發 、臨床應用和產業轉化的價值鏈 ,構建研發創新鏈 ,搶佔藥物研發技術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

  「總部+分部+網絡實驗室+產業化基地」 ,是這一平台的建設方式 。向西南 ,藥物所聯手昆明植物所 、昆明動物所 、成都生物所 、西雙版納植物園;向西北 ,藥物所聯手新疆理化所 、西北高原所 、蘭州化物所;而上海總部將被打造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平台」 。

  在新平台上 ,協同創新已經超出了產學研的三方互動範疇 。「我們正在建立政產學研醫的協同創新機制 。」蔣華良介紹 ,這一體系涉及1個國家機構 、4個地方政府 、16個院內所 、16個醫院 、6所大學和11家製藥企業 。

  「藥物創新研究院建立以後 ,會給我們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轉化成產品的機會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 ,是一種莫大的激勵 。」吳蓓麗說 。

  這樣的平台 ,讓耐住寂寞做科研的科學家看清了一個方向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春天已經來了 ,科研成果打入最繁華市場的衝力將更為強勁 。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2015-06-0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