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中科院院士陳凱先根據國家需要制定新藥發展規劃「讓中國人用上中國科學家研製的好藥」

  晨報記者 張昱欣

  藥物基礎研究落後 、創新薄弱 ,使得我國藥物研發 、產業發展長期受制於人 。要從「跟跑」 、「並跑」逐步變成「領跑」 ,在一代代我國科學家全力奉獻的身影里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 ,是其中難以忽略的一個名字 。

  1999年,陳凱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位長期從事藥物化學和創新藥物研究的科學家 ,帶領研究團隊在國內較早發展了多種藥物與生物大分子理論計算和藥物設計的方法和技術 ,並在探索藥物構效規律和作用機理的基礎上 ,開展基於三維結構的藥物設計研究 。

  「大家都知道陳凱先的工作日曆排得非常滿 ,夜深人靜之時 ,他常常還在伏案筆耕不輟 。這是因為他始終自覺地肩負起推動我國新藥研究發展的使命 ,積極參與國家新藥領域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 ,為提升我國藥物研究的自主創新而奔走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對自己導師的評價頗能引起同行的共鳴 。

  「危難之際」上創新項目

  1945年8月28日 ,陳凱先出生於沙坪壩重慶大學的校醫院裏 。父親為慶祝抗戰勝利為其取名為「凱先」 。

  上世紀90年代中期 ,多年一貫的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 ,改革開放 、市場經濟大潮席捲全國 ,科研院所發展的宏觀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時間 ,「破牆開店」 、下崗裁員 、興辦「三產」 、自謀出路蔚為風氣 。正是在研究所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之際 ,1996年 ,陳凱先被任命為上海藥物所所長 。

  我國藥物研究和醫藥產業長期以來以仿製為主 ,創新能力十分薄弱 。藥物所作為我國新藥研究的國家隊 ,對提高我國藥物研究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負有重大責任 。作為上海藥物所所長 ,陳凱先覺得責無旁貸 ,他提出要強化戰略謀劃 ,自覺承擔使命 ,把上海藥物所建設成高水平的創新藥物研究國家隊 。

  陳凱先首先從積極爭取和承擔國家新藥研究重大項目抓起——

  1996年 ,他帶領研究所科研骨幹 ,積極與基金委 、科技部等聯絡 ,經過激烈的競爭和嚴格評審 ,成功申報了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基礎研究「攀登計劃」項目——《創新藥物研究的現代理論及方法》 。

  1997年 ,藥物所聯合兄弟單位申報的《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先導結構的發現和優化》項目經過三輪激烈競爭和嚴格評審 ,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即973計劃)項目之一 。

  1997年5月 ,上海藥物所成功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 ,被遴選為我國首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成為上海張江園區開發早期第一個進入園區的國家級科研中心 。

  經過長期努力 ,他的同事和學生不斷開拓發展 ,上海藥物所藥物設計和發現中心已經成為這個領域中國內領先 、國際知名的研究集體 。他們在國內率先應用超級計算機 ,針對數十個重要靶標開展大規模的虛擬篩選 ,發現了一批活性化合物和候選藥物;運用生物信息技術開展基於基因功能的新藥發現研究 。

  不斷建言新藥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國家日益關注我國藥物研究的自主創新 。陳凱先作為我國藥物研究機構的負責人 ,積極參與國家新藥領域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

  他積極參加了「上海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中國科學院「中國至2050年人口健康科技發展路線圖」的研討和制定工作 ,發揮了新藥研究領域戰略科學家的作用 。

  在2003-2004年國家醞釀和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期間 ,陳凱先積極建言獻策 ,並起草了把新藥研究列為規劃綱要的重大科技專項的建議書 ,徵集了100多位兩院院士署名支持 。

  2008年 ,他針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和張江園區的有關同志一起撰寫了加快發展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建議書」 ,為「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09-2012)」的制定和實施貢獻了一份力量 。

  2008年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重大科技專項正式啟動實施 ,陳凱先作為總體專家組成員 、技術副總師和化學藥物研究的責任專家 ,又參加了項目的評審立項和組織管理工作 。這個重大專項作為建國以來國家支持強度最大的新藥研究計劃 ,通過「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紮實推進 ,已經彰顯出對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的重大推動作用 。

  創新需堅持國家導向

  陳凱先對於科技創新有着深入思索 ,他認為加強創新必須堅持國家重大需求導向 ,但也不能急功近利 、急於求成 。要容忍 、甚至鼓勵一部分科技人員潛心研究 、鍥而不捨 ,「不管冷板凳也好熱板凳也好 ,要有長期的堅持」 。

  陳凱先表示 ,國家要高度關注我國有原創優勢的科技領域 ,在這方面加強佈局 。例如 ,要重視和支持以中藥和天然藥為基礎的新藥研究 。「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和引領下 ,我國新藥研發領域已經取得一批重要進展 、成果令人矚目 。當前要認真做好重大專項的『十三五』規劃 ,同時注意推動有利於營造創新環境的體制和機制改革 。」

  「我的夢想是讓中國人用上中國科學家研製的好藥 。」陳凱先告訴記者 :「50多年前 ,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就締造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輝煌 ,之後又產生了青蒿素類抗瘧藥的發現和運用 、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療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等重大成果 。當時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能做到的事情 ,今天更應該做到 。我們有機會 ,更需要努力 。」

(原載於《新聞晨報》 2015-06-16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