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陳凱先 :心懷國家的高遠情懷

  本報訊 曾任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 、上海中醫大校長 ,現任上海市科協主席 ,曾獲法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尼納·舒可倫獎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863"計劃個人突出貢獻獎等科技獎勵;獲得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稱號……這是公眾眼中的陳凱先 。

  虛懷若谷的謙遜 ,高瞻遠矚的睿智 ,心懷國家的高遠 ,外表儒雅謙遜 ,內心果斷堅韌 ,是老師 ,也是朋友 ,是科學界一位令人尊敬的學者……這是同事眼中的陳凱先 。

  學成回國是再自然不過的想法 

  出生於1945年的陳凱先院士 ,今年已經70歲了 ,他的名字就頗具愛國情懷 :父親為慶祝抗戰凱旋為其取名為「凱先」 。1962年秋天 ,17歲的陳凱先以優異成績如願被復旦大學物理二系錄取 ,但沒想到被分到了該系的放射化學專業 ,從此「誤打誤撞」進入化學領域 。

  1978年 ,國家開始恢復中斷了12年之久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這一年 ,陳凱先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成為藥物學家嵇汝運在1978年後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 。1982年碩士畢業後 ,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1985年春天 ,他被選中公派赴法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訪問研究 。當陳凱先結束在法國的預定研究工作之後 ,B. Pullman教授誠摯地邀請他繼續留下來工作 ,但陳凱先婉言謝絕了 :「學成回國是我再自然不過的想法 。」

  把藥物創新建設作為重要支柱 

  從進入上海藥物所開始 ,陳凱先和他所在的課題組就在嵇汝運先生的指導和支持下 ,率先在國內開展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 。

  1993年 ,陳凱先在擔任了5年合成研究室主任之後 ,被任命為上海藥物所副所長 ,3年後又接任所長 。「藥物所必須把藥物創新體系建設作為研究所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 ,在全國率先規劃和實施藥物創新體系建設 。」陳凱先告訴青年報記者 。

  「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通過世界銀行貸款而建 。陳凱先擔任所長後 ,和所領導班子一起集中全所力量 ,從隊伍建設 、科研組織 、儀器裝備等方面加強實驗室建設 ,組織實驗室科研人員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使得實驗室在科研水平 、人員結構 、科研經費等方面不斷邁上新台階 ,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領先研究領域 ,成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究的重要中心 。在先後幾屆領導班子的持續努力下 ,該實驗室已連續3次位列優秀重點實驗室行列 。

  新藥篩選是我國創新藥物研究突出的薄弱環節之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 ,陳凱先和所領導班子組織力量 ,積極向科技部申報建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1997年5月 ,上海藥物所成功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 ,被遴選為我國首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成為張江園區開發早期第一個進入園區的國家級科研中心 。

  藥物所東遷張江「第四次創業」 

  1996年 ,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等部委決定共建「張江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 。1998年年中 ,為了推動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的緊密合作和張江園區的發展 ,雙方領導開始醞釀上海藥物所東遷張江園區的重大舉措 。

  陳凱先帶領所領導班子反覆研討 ,明確了研究所一定要置身於國家發展戰略的前沿和核心 ,最終統一了大家的思想 :東遷張江 ,去進行藥物所歷史上的「第四次創業」 。

  1999年9月 ,上海藥物所領導班子果斷地做出了整所搬遷到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決定 。2003年3月 ,上海藥物所正式搬遷張江 。全所面貌一新 ,條件大為改善 ,科研工作 、人才引進和國內外合作研究更加有序 、有力地展開 。

  12年過去了 ,實踐證明 :上海藥物所東遷張江這一重大舉措對加快張江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的發展 、加強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的緊密合作 ,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促進作用 。

(原載於《青年報》2015-06-16 第4版 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