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在創新路上樹立起「領跑」的自信

  在創新路上樹立起「領跑」的自信記中科院院士 、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

  「他是科學界令人尊敬的長者 ,虛懷若谷 ,高瞻遠矚 ,心懷國家 。」這是後輩對他的看法 。

  「他外表儒雅謙遜 ,內心果斷堅忍 ,他是我們的良師 ,也是我們的益友 。」這是學生對他的認識 。

  「他有學問 、有修養 ,『君子』之稱當之無愧 。」這是同行對他的評價 。

  他就是藥物所的老所長 、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原校長 ,現任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院士(圖片中間者) 。幾十年來 ,他始終以國家需要為努力方向 ,為我國藥物設計領域的開拓和創新藥物研究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學成回國是「自然的想法」

  在中學的各個科目中 ,陳凱先尤其喜歡物理 ,高考時毫不猶豫報考了復旦大學物理二系 。1962年秋天 ,17歲的陳凱先以優異成績如願以償被錄取 ,但沒想到被分到了該系的放射化學專業 ,從此「誤打誤撞」進入化學領域 。

  在文革中 ,陳凱先先是被安排到安徽省霍邱縣的軍墾農場勞動鍛煉 ,隨後又到湖南邵陽中南製藥廠當了兩年水泵工 。

  1974年3月 ,經過許多曲折 ,陳凱先終於調到了湖南醫藥工業研究所擔任技術員 。置身於科研氛圍中 ,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各方面知識 ,好學上進的精神得到許多前輩稱讚 。

  4年後 ,國家恢復中斷了12年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成為藥物學家嵇汝運文革後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 ,就此踏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  1985年春天 ,他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被公派赴法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訪問研究 。留學期滿後 ,實驗室主任Pullman教授誠摯地邀請他繼續留下來工作 ,陳凱先婉言謝絕了 。後來有人問他 :「你是如何經過艱難的選擇而毅然回國的?」陳凱先卻說 :「並沒有什麼艱難選擇 ,學成回國是我再自然不過的想法 。」

  提高創新能力責無旁貸

  「當看到國內藥廠生產的 、藥房出售的藥品絕大部分都是仿製國外的產品時 ,內心感到一種沉重的壓力 ,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我國藥物研究和醫藥產業長期以來以仿製為主 ,創新能力薄弱 。作為上海藥物所所長 ,陳凱先覺得提高藥物研究創新能力責無旁貸 。

  1997年 ,上海藥物所聯合兄弟單位申報的《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先導結構的發現和優化》項目 ,經過三輪激烈競爭和嚴格評審 ,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即973計劃)項目之一 。這一項目的申請成功 ,使得上海藥物所首次成為國家創新藥物研究重大項目的主持單位 ,對提高我國藥物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想要擺脫依賴仿製的老路 ,藥物創新技術體系的建設必不可少 。陳凱先清楚地認識到 ,「必須把藥物創新體系建設作為藥物所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 ,在全國率先規劃和實施藥物創新體系建設 。」

  「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是上海藥物所率先建設的兩個平台 。在此基礎上 ,陳凱先和所領導班子帶領全所人員針對創新研究的需要 ,由「點」到「線」 ,由「少」到「多」 ,建立和加強藥物設計和發現 、藥物安全性評價 、藥物代謝研究等中心 ,同時還部署和支持製劑研究 、質量控制研究等技術平台的建設 ,一步一個腳印 ,不斷推進完善 。如今 ,上海藥物所的藥物研發綜合性大平台已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創新藥物研發體系 ,對我國藥物研發和醫藥工業發展發揮了示範輻射引領作用 。

  中醫藥未來將大放異彩

  2005年3月 ,卸任上海藥物所所長的陳凱先 ,迎來了新挑戰———出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

  「學化學 、研究合成藥的 ,能做好中醫藥大學校長嗎?」上任之初 ,陳凱先遇到了不少質疑 ,他自己也有不少顧慮 。然而他並沒有對陌生的領域望而卻步 ,上任之初他就逐個拜訪學校的名老中醫 ,與各部門廣泛交流座談 。通過學習調研 ,他越來越深入理解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價值 ,深入理解中醫藥在當代的地位和使命 ,強調「傳承」和「創新」兩手都要抓 、兩手都要硬的理念 。

  「中國必須要在藥物方面有從跟跑 、並跑到領跑的自信 。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 ,上海就取得過領先世界的基礎研究成果———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若想續創輝煌 ,一定要在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而中醫藥領域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 。」陳凱先表示 ,兼容 、互補 、融合是中西醫結合必經的發展階段 ,未來中醫藥必將在維護人類健康方面大放異彩 。

(原載於《勞動報》2015-06-16 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