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一位戰略科學家的創新與堅持——記中科院院士陳凱先

  無論是長期接觸的同事朋友 ,還是只有一面之緣的相識者 ,提起陳凱先院士 ,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 :這是一位「溫良恭儉讓」的學者 。他待人耐心謙和 ,頗有「溫潤如玉」的君子之風 。面對於兄弟單位 、青年同志的要求 ,他總是儘量努力予以滿足 。

  然而 ,在謙和的外表之下 ,陳凱先有着一顆非常果敢堅韌的心靈 。他能敏銳地洞察到新興科技領域 ,緊緊抓住學科發展方向 ,在創新之路上披荊斬棘 ,探索科學的腳步從不停歇;他能高瞻遠矚 ,心懷國家 ,為一家研究所 、一所大學的發展殫精竭慮 ,為科技最終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嘔心瀝血 。

  這就是陳凱先院士 ,一位孜孜不倦推動我國藥物科學與醫藥產業發展的科學家 。

  開拓科研領域 

  陳凱先的學術道路是從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開始的 。這一年 ,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成為藥物化學家嵇汝運在1978年後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 。

  陳凱先常說嵇汝運是影響他一生的良師 。20世紀70年代末 ,嵇汝運就敏銳地意識到 :新藥發現從隨機篩選向理性設計轉變是國際藥學發展的新趨勢 。陳凱先認識到 ,由理論化學(量子化學) 、計算機科學與分子生物學等學科交叉催生出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新領域 ,是新藥研製的前沿領域 ,並毫不猶豫地投入其中 。

  新領域 ,新方向 ,聽上去很誘人 ,但科學之路絕對不會一帆風順 。記得研究生學習剛開始 ,第一堂線性代數課就遭遇測驗 ,讓陳凱先經歷了「有生以來最狼狽的一天」;在偏遠地區合作單位使用大型計算機 ,陳凱先廢寢忘食 ,甚至累得暈倒;遠赴巴黎留學 ,教授嚴厲而寡言 ,讓陳凱先時時感受到巨大壓力……

  面對困難 ,陳凱先沒有畏懼 ,愈加勤奮地工作 ,努力開拓發展我國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技術 。30多年來 ,他的同事和學生不斷前進 ,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發展成為國內領先 、國際知名的藥物設計和發展研究中心 。藥物所的研究團隊成功地把運算速度達數萬億次/秒的國產超級計算機應用於藥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大規模化合物數據庫的虛擬篩選和藥物分子設計 ,並發現了一批針對糖尿病 、心腦血管疾病 、腫瘤的活性化合物和藥物先導化合物 ,其中一些已被確認為候選新藥進入了後續的研究階段 。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 ,人類基因組研究的突破 ,帶動藥物研究進入了一個革命性變化的新時期 。陳凱先認真分析這一新的發展形勢 ,聯合兄弟單位及時申請「973」項目 ,並任首席科學家 ,帶領團隊開展基於基因功能的創新藥物研究 。

  胸懷國家戰略 

  陳凱先一直認為 :「只有想大局 、謀大事 ,急國家所急 ,才能高屋建瓴 ,主動發展 ,開創新局 。」我國藥物研究和醫藥產業長期以來以仿製為主 ,創新能力十分薄弱 。1996年擔任上海藥物所所長後 ,所領導班子提出以「出新藥」為目標 ,建設我國創新藥物研究國家隊 ,融入國家和地方生物醫藥發展的戰略框架 ,為我國藥物研究從仿製為主到創新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和醫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 。

  新藥篩選是我國創新藥物研究突出的薄弱環節之一 。陳凱先和所領導班子組織全所力量積極向科技部申報建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1997年 ,上海藥物所成功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 ,被遴選為我國首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目前 ,該中心已建成中國和亞洲最大的化合物樣品庫[x1] ,為國家藥物研究的源頭創新和持續創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1996年 ,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等部委決定共建「張江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 。陳凱先和所領導班子反覆研討 ,認識到藥物所一定要融入國家和地方的發展戰略 ,一定要置身於國家發展戰略的前沿和核心 。只有這樣 ,藥物所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 ,自身的發展也才有廣闊的天地 。他和所領導班子一起 ,耐心細緻地和所內老中青同志溝通 ,統一了大家的思想 。1999年9月 ,上海藥物所領導班子根據院黨組的要求 ,果斷地作出了整所搬遷到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決定 。並於2003年3月完成整所搬遷 ,全所面貌一新 ,條件大為改善 。

  12年過去了 ,實踐證明 :上海藥物所東遷張江這一重大舉措 ,開啟了該所新世紀長期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使其走上了蓬勃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這一決定對加快張江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的發展 、加強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的緊密合作 ,都產生了重大促進作用 。

  如今 ,上海建設科創中心號角已經吹響 ,作為上海市科協主席 ,陳凱先再次建議 ,要把張江打造成富有活力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引領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強勁引擎 ,使上海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 。

 

(原載於《上海科技報》2015-06-17 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