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我國70年前引領抗瘧研究

  本報訊(記者 徐瑞哲)昨天正值我國現代藥物研究開拓者 、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趙承嘏130歲誕辰 ,學界研討發現 ,他領導中國科學家最早在大約70年前引領國際抗瘧疾研究 ,可謂2015青蒿素諾獎成果的「前傳」 。

  今年是中科院學部成立60周年 ,而趙承嘏與華羅庚 、錢三強 、莊長恭等 ,是中科院1952年評定的全國首批8名特級研究員 。趙承嘏1911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理科碩士學位 ,畢業論文與導師共同署名 ,發表於英國皇家化學會志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研究認為 ,這篇13頁的長文可能是中國學者在西方科技期刊上發表的首批學術論文之一 。後來 ,他也成為我國近代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之一 。

  抗戰勝利後 ,趙承嘏帶領助手 、後來成為院士的高怡生等人 ,與藥理學家張昌紹 、陳克恢等人合作 ,繼續研究中草藥常山的抗瘧疾有效成分 。他們從常山中分離到三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異構體 ,並發現常山丙鹼的抗瘧作用 ,達到來源於金雞納樹的西方天然產物「奎寧」148倍 。這項研究成為20世紀40年代世界常山抗瘧研究中的一個高峰 。趙承嘏等人關於常山鹼化學研究的論文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張昌紹等藥理學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和《科學》 。

  常山抗瘧作用課題告一段落後 ,趙承嘏建議高怡生前往英國留學 ,主攻有機合成 。1948年 ,高怡生進入牛津大學深造 ,師從與趙承嘏同出曼徹斯特大學師門的194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魯濱遜 ,進行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 ,也成為新中國這一研究領域的開路人之一 。

  作為趙承嘏晚年帶教的學生 ,上海藥物所謝毓元院士認為 ,趙承嘏是我國從中草藥中發展新藥的先驅者和奠基人 ,他從各種中草藥中提取很多有效成分的單體結晶 ,並發展為新藥 。他與國內外藥理學家合作 ,探明許多成分的活性 ,其中一些已發展成新藥 ,如今仍在市場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