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出新藥」比「出論文」更值

  本報訊(首席記者 徐瑞哲)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傳出信息 :2015年 ,全所共有5個排在國家新藥分類最前列的1.1類化學藥獲得臨床批件 ,數量與恆瑞製藥企業並列化學藥物領域全國第一 ,成為年度化藥類最具原始創新能力的藥物研發機構 。藥物所改革後 ,「出新藥」比「出論文」更值 ,獲得臨床批件的團隊可獎勵一個正高級 、兩個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名額 。

  2015年 ,作為「三權」改革試點的全國首批20家中央事業單位之一 ,上海藥物所試點實施「科技成果使用 、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 ,實質性籌建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 。副所長葉陽說 ,過去 ,無論內部還是外部評價 ,都以「出論文」為導向 ,對「出新藥」卻是不利的 。於是 ,藥物所打破以發表SCI 論文為唯一標準的傳統評價機制 ,建立起以市場和需求為牽引的分類評價體系 。圍繞「出新藥」核心目標 ,將臨床批件 、新藥證書與崗位聘用掛鈎 ,不僅獲得臨床批件的團隊可獲高級職稱評審名額的獎勵 ,獲得新藥證書更可獎勵兩個正高級 、4個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名額 。

  「藥物所的基礎研究 ,不純粹是好奇心驅動 ,科研人員也可以自由探索 ,但需要圍繞研發好藥的總目標 。」副所長李佳透露 ,所內改變了「自由探索」的分散模式 ,集中新藥研發優勢資源向「出新藥」傾斜 。目前已按照每年5000萬元體量 ,連續5年推進新藥研發的自主部署項目 ,採用「以疾病為中心 、以領域首席科學家領銜 、多學科協同」的大團隊合作模式 。同時 ,他們打破課題組長「只進不出」慣例 ,通過定期考核建立課題組長退出機制 ,並以優厚待遇面向全球公開選拔人才 ,去年共有7名可勝任課題組長的科學家加盟到崗 。

  結果表明 ,研發指針的這種變化是值得的 。據統計 ,全年全所遴選自主部署項目51項 ,形成「發現一批 、開發一批 、儲備一批 、轉化一批」的新藥研發良性態勢 。

  下轉◆6版(上接第1版)以抗老年痴呆新藥971 、抗腫瘤新藥AL3810為代表的10個在研新藥 ,處於臨床研究階段進展順利 。已成功轉讓的新藥研發成果則有15項 ,平均每個月對外轉化了不止一個新藥 ,合同總額超過8億元 ,達到前5年成果轉化的總額 。

  事實上 ,在新藥為箭頭的導向下 ,論文非但沒少而且質量也高 。自2009年以來 ,上海藥物所的SCI論文數量和他人引用數量就持續名列我國藥學領域前茅 。「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藥物靶點研究 ,入選中科院「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這兩年 ,所內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 等國際權威刊物發表論文8篇 ,數量躋身這一領域的國際前三 。當然 ,「所有的 《自然》《科學》 文章都能為後續出新藥提供支撐 。」

  此外 ,根據新藥研發周期長 、風險大的特點 ,藥物所探索成果轉化收益「終身制」和「繼承制」 :一旦先期成果最終實現轉化 ,相關科研人員即便已退休甚至過世 ,其本人或家屬仍能享受相應收益回報 。葉陽說 ,通過「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然有我」的正向激勵 ,讓科研人員安心研發 ,盡力避免因過多考慮進退得失而草率轉化等急功近利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