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去年一年新藥研發轉化合同金額接近過去5年總和 上藥所成果轉化有何「特效藥」
本報記者 馬亞寧
一家有着80多年歷史的科研院所 ,去年一年的成果轉化合同金額 ,幾乎等於過去5年累計轉讓成果的總和 。井噴式爆發的背後有何「靈丹妙藥」?原來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作為國家首批試點的科技成果「三權改革」20家中央級事業單位之一 ,切實落實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2條」意見 ,全面推進體制機制 、評價方式 、激勵機制等變革舉措 ,允許將不低於70%的轉化收益歸屬團隊 。
2015年1月1日 ,上海藥物所正式啟動科技成果使用 、處置和收益管理「三權改革」改革 。「一分規劃 ,九分落實」 ,為全面推進藥物創新研究院建設 ,上海藥物所努力克服「小作坊」式單兵作戰 、科研和產業脫節 、成果轉化率低等瓶頸問題 ,在一年時間裏 ,自主部署科研項目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以及制定或修訂人事 、財務等各類管理制度等30餘項 ,全力推進新藥研發 ,為科技成果鬆綁 ,為原創新藥上市提速 。
上海藥物所副所長葉陽告訴記者 ,為了藥物研究能出新藥 ,科研組織結構由原來按照傳統學科劃分 ,逐步調整為更加符合新藥研發客觀規律的基礎研究 、新藥研發 、技術保障和臨床醫學等各個中心 。每年5000萬元連續五年推進新藥自主部署項目 ,集中新藥研發優勢資源朝「出新藥」傾斜 。同時 ,改變藥物研發組織管理方式 ,實行新藥註冊進程的全流程分節點項目化管理 ,有效推進新藥研發進程 。
就連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 ,也打破以「出論文」為唯一標準 ,而是圍繞「出新藥」 ,將臨床批件 、新藥證書與崗位聘用掛鈎 。葉陽說 ,藥物所還打破了課題組長「只進不出」慣例 ,通過定期考核建立課題負責人退出機制 。同時 ,以優厚的待遇面向全球公開選拔人才 。為有志創業的研究員提供「半創業」和「全下海」創業路徑 。
基於層層到位的科技成果轉化改革 ,2015年上海藥物所5個1.1類化藥新藥獲得臨床批件 ,與恆瑞製藥並列化藥領域全國第一 ,成為年度化藥領域最具創新能力的藥物研發機構 。以抗老年痴呆新藥971及抗腫瘤新藥AL3810為代表的10個在研新藥處於臨床研究階段進展順利 。全年共遴選自主部署項目51項 ,形成「發現一批 、開發一批 、儲備一批 、轉化一批」的良性發展態勢 。
2015年 ,上海藥物所共有15項新藥研發成果成功轉讓 ,合同總額超過8億元 ,達到前5年成果轉化的總額 。在中科院「十二五」規劃驗收專家組評估認為 ,上海藥物所已成為我國藥學研究的標杆與「領頭羊」 ,處於國內領跑 、國際並行的地位 ,並有望在老年痴呆創新藥物研究等領域領跑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