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勇當新藥研發的堅強後盾 ——記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藥物化學研究室黨總支
■通訊員 朱熊 本報記者 黃辛
2015年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藥物化學研究室實現7個新藥項目的轉讓 ,轉讓金額近4億元 ,其中1個已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新藥臨床試驗批件 ,4個新藥正在審批當中 。
今年七一前夕 ,藥化黨總支被授予「中科院上海分院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藥化黨總支書記張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藥化黨總支將一如既往地圍繞建設藥物創新研究院 、抓住研究所「出新藥」戰略 ,充分發揮好推進新藥研發的堅強後盾作用 。
圍繞需求開展黨建
「我們研究室的特點是學科專業性強 、年輕黨員多 ,同時高層次人才中黨員比例較高 。」張翱表示 ,要讓支部工作與科研工作緊密結合 ,就必須得到課題組長 、黨員 、職工群眾的響應 、支持和參與 。
黨總支主動與課題組長加強溝通 ,牽頭組織3個团支部分別向所在課題組的組長和每位黨員發出倡議信 。張翱所說的兩封信 ,一封是發給課題組長 ,懇請課題組把「難 、急 、苦」的科研項目交給黨員干 ,委以重任 ,發揮作用;另一封是發給每位黨員 ,以「金點子」形式 ,徵求黨員對支部建設的意見建議 ,集思廣益 ,並落實到黨員責任區 。
「兩份倡議書發出後 ,效果非常好 ,不僅得到了課題組長特別是非黨員組長的理解和支持 ,也亮明了黨員身份 ,讓黨員在科研方面起帶頭作用 ,作出承諾 。」張翱表示 ,課題組長不僅在黨員參與科研 、參加支部活動的時間上給予了支持 ,還主動融入到黨組織的活動中 。
同時 ,為適應支部青年黨員居多的特點 ,黨總支運用電子媒介 ,在互聯網上開通了「新藥夢—藥之源」總支博客 ,搭建線上學習交流平台 。同時 ,設置「黨建直通車」「藥聞關注」「支部風采」等欄目 ,既為科研提供信息支撐 ,還引發黨員思考 。黨總支還為每個課題組增設子欄目 ,加強了課題組間的聯繫 。這種溝通交流方式使支部博客獲得課題組長和黨員的普遍歡迎 。在兩年的時間裏 ,支部博客已發表80餘篇博文 ,訪問數達到近8800次 ,訪問量年增長4000多次 。
2013年以來 ,藥化黨總支相繼被上海藥物所黨委授予學習型支部建設專項獎 、網絡黨建優秀獎 、學生黨建特色獎 、創新文化建設特色項目獎 、紅旗黨總支等榮譽稱號 。
提升黨員專業技能
從2014年至今 ,藥化室轉讓的7個成果中有6個由黨員團隊完成 。與2008年相比 ,黨員在科研成果的取得中發揮了日益明顯的作用 。這一方面得益於藥物所在承擔國家「科技成果使用 、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的過程中收穫了政策紅利 ,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該研究室長期的科研積累和黨員骨幹在科研業務上的突出表現 。
來自沈競康課題組的青年黨員馬宇馳 ,博士畢業後留在了藥物所 。2015年 ,他和團隊研發的c-Met抑制劑成功轉讓給上海一家製藥企業 ,金額達到1.1億元 。馬宇馳表示 ,「這既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更得益於黨組織 、課題組給黨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使我們在科研工作中有了激情和熱情 。」
為讓青年骨幹不斷增長「出新藥」的本領 ,藥化黨總支搭建了集交流 、展示和激勵於一體的平台 ,並開設「支部學術沙龍」「藥化青年論壇」 。內容上不僅有藥物研發新方法 、新理念 、新策略等與科研相關的主題報告 ,還有科研寄語 、經驗分享等 。同時 ,不僅有所內外研究員登台交流 ,還有一線普通黨員展示露面 。
儘管只是學術報告 ,但黨員們都不敢怠慢 。各課題組長把組內參與同志作為展示本課題組研究實力的象徵 ,通過組內篩選 、团支部PK 、黨總支競賽三個層面進行選拔 ,不僅歷練了黨員的科研和學術演講水平 ,選樹了一批優秀青年 ,也促進了黨員發揮作用 、參與黨內活動的積極性 。
上海藥物所副所長 、黨委副書記 、紀委書記厲駿表示 ,「活動不僅打開了課題組之間 、研究室之間的交流大門 ,更為開展所際交流及更廣泛的交流 、開闊青年人視野 、培養團隊與合作精神開闢了通路 。」
發揮黨群組織作用
善於發揮群眾組織作用也是藥化黨總支推進工作的有效方式 。「我們不僅在每個課題組設立了黨員聯繫人 ,還廣泛調動 、激發黨外科研骨幹參與黨建工作的積極性 ,嘗試開展了多項易於接受的工作項目 ,得到廣大黨員 、非黨課題組長和職工群眾的普遍歡迎 。」張翱表示 。
在黨總支 、各支部的帶動下 ,研究室工會 、婦委大組 、團支部紛紛行動起來 ,主動跟進 ,主動落實 。2014年 ,根據該所「新藥夢」部署 ,藥化黨總支組織了「黨群共建共築新藥夢」主題活動 。該活動由黨總支策劃 ,工會 、團支部 、婦委具體組織 ,12個課題組圍繞新藥精神討論 、文明室組特色活動 、創新研究院建設與藥物所發展等3個方面開展交流 。
同時 ,近年來 ,該黨總支在支部活動的內容 、形式等方面作了新的嘗試 ,形成了支部博客 、新藥沙龍 、青年論壇等多個特色項目和品牌 ,「學習型 、服務型 、創新型」支部建設初顯成效 ,極大地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推動了新藥研發源頭的快速發展 。
《中國科學報》 (2016-09-15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