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 題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新華社記者劉雪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只有我們研製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真正投入市場 ,才值得慶祝和宣傳 。」

  要做好藥 ,更要讓老百姓負擔得起

  一粒進口抗腫瘤藥物 ,動輒數百元人民幣 ,比同等分量的黃金還要高出數倍 。

  以專利藥為主的抗腫瘤藥享有單獨定價權 。目前 ,全球抗腫瘤藥專利絕大多數都掌握在外資手中 。進口抗腫瘤藥價格高昂 ,這對很多患者家庭來說 ,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

  自199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 ,丁健一直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潛心研製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腫瘤新藥 。「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是他不懈奮鬥的目標 。

  「如果有100個人生病了 ,只有兩三個人消費得起這種藥 ,那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就大打折扣 。」丁健說 ,要做藥效好的藥 ,更要讓老百姓負擔得起 。

  25年過去了 ,歲月染白了他的黑髮 ,也見證着他辛勤付出澆灌得來的累累碩果 。

  作為主要發明者之一 ,丁健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個候選新藥正處於臨床I-III期臨床研究階段 。其中 ,德立替尼正在全球進行II期臨床試驗 ,一批候選原創新藥正在進行系統臨床前評價 。申請國內外專利180餘項 ,其中獲授權70餘項 。截至目前 ,團隊的9個新藥實現成果轉移轉讓 。這些工作為我國抗腫瘤原創藥物研製及創新能力體系建設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

  「相信再過三五年 ,中國原創的新藥就可以造福老百姓 。」丁健說 ,目前我國有多個抗腫瘤新藥已獲批 ,還有三四十種新藥在做臨床試驗 。相信未來幾年 ,我國抗腫瘤新藥成果有望井噴式出現 。

  瞄準精準醫療 ,讓中國原創新藥邁向國際

  2015年 ,丁健作為專項首席科學家牽頭的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A類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正式啟動 。該專項將使我國在世界「精準醫療」領域搶佔一席之地 。

  這一專項以腫瘤 、糖尿病 、神經精神類疾病等中國人群高發的複雜性疾病為切入點 ,旨在針對敏感人群研發適合規模人群的個性化新藥 。

  丁健說 ,我們從2013年就提出要做個性化藥物的想法 。當前的研究不但要做出新藥 ,還要通過生物標誌物知道這種藥對哪些人有效並開展耐藥性的應對研究 。

  長期以來 ,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 ,我國只能跟跑或者模仿國際技術 ,現如今我國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可以與國際領先水平比肩而行 。尤其是在個性化研究方面 ,我國已與世界同步開展研究 ,並爭取一定的引領性 。

  「中國的原創藥要走出國門 ,讓國際市場認可中國原創新藥 ,目前我們有多個原創新藥即將在澳大利亞 、美國等開展臨床試驗 。」丁健說 。同時 ,他也坦言 ,中國的原始創新能力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要真正站上世界的巔峰仍需要不懈努力 ,加強原始基礎創新研究 。

  奮發圖強 ,樂在其中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肩負着科技強國的使命感 、至誠報國的責任感 ,丁健在科研事業上奮發圖強 、只爭朝夕 ,而且樂在其中 ,甘之如飴 。

  「當前是我國科學研究大發展的盛世 。」在丁健看來 ,舉國上下重視科技創新 ,政府積極鼓勵科技成果轉化 ,這激發着科技工作者完全釋放出創新活力 。丁健非常慶幸自己回國投身科研事業 ,見證了祖國經濟的騰飛 ,也親身參與了中國科研事業的大發展 。

  在身邊同事和學生眼中 ,丁老師心胸寬廣 、風趣幽默 、從不擺架子 ,很喜歡待在實驗室做研究 ,常常熬到深夜 。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奮發圖強 ,只爭朝夕 。」丁健說 ,「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上山下鄉 ,在基層艱苦環境生活多年 ,這對我來說是一筆寶貴財富 。讓我明白學習機會如此珍貴 ,對知識始終如饑似渴 。」

  生活中的他 ,有着廣泛的興趣愛好 。喜歡體育運動 ,年輕的時候 ,半夜爬起來看世界盃轉播 ,盯着十幾吋的黑白電視機 ,50多場球賽場場不落 。喜歡讀書 ,尤其是歷史書和人物傳記;關心國際時事 ,也喜歡影視作品和音樂;還喜歡收集流通貨幣和郵票 。

  可惜科研時間太過珍貴 、任務繁多 ,他常常感到分身乏術 ,陪伴家人的時間尚且非常有限 ,這些興趣愛好更不得不被放到了一邊 。「有時候也感慨 ,六十多歲了 ,還沒有好好去享受生活 ,可是手頭上還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繼續 。」

  在他看來 ,如果真正熱愛科學 、理解科學 ,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