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積澱再深 ,都要隨時勇於跨界

  為研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 ,蔣華良不斷探索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

積澱再深 ,都要隨時勇於跨界

蔣華良在實驗室查看實驗情況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創新感言

  在任何一個領域 ,哪怕積澱再深厚 ,都要隨時有跨出去的勇氣 ,不能故步自 封 。研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 ,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 。要達成這個心愿 ,必須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 ,發展新藥研發新理論 、新方法和新技術 ,亦要為新藥轉化的市場環境鋪路 。這是一條艱難的路 ,我將為之不懈努力 。

  剛在北京參加完新增院士座談會 ,蔣華良就飛到廣州 ,為廣州市成立生物醫藥基金和產業聯盟出謀劃策 。身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所長 ,研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 ,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

  「可以說 ,藥物所的歷任所長 ,都以此為己任 。但它的確已經融入我的信念之中 。」蔣華良說 。他是在「藥物科學」這個新興與交叉學科領域的第一位院士 。

  大學志願「陰差陽錯」成就跨界人生

  耗時15年到20年 ,花費20多億美元———這是對新藥研發行業「高風險 、高收益 、長周期」的形象描述 。僅僅在十年前 ,這組數字還只是「10年 ,10億美元」 ,可見新藥研發的難度一直在不斷增加 。

  不過 ,就在這十年間 ,新藥研發也已從小分子藥物向生物技術藥物發展 ,向寡糖 、多糖等複雜性藥物延伸的趨勢也日益明顯 。「在任何一個領域 ,哪怕積澱再深厚 ,都要隨時有跨出去的勇氣 ,不能故步自封 。」蔣華良說 ,自己人生中的許多「陰差陽錯」 ,早就讓他習慣於跨界 。

  在蔣華良的中學時代 ,對於填報大學志願 ,老師有很大的話語權 。1983年 ,原本填報了數學 、理論物理學專業的蔣華良 ,居然收到了南京大學化學系的錄取通知書 。原來 ,他的班主任認為「讀化學 ,將來可以去化工廠 ,工資待遇好」 ,出於對這個績優生的偏愛 ,他幫蔣華良更改了志願 。

  對化學沒興趣 ,又不能轉系 ,蔣華良只好自學數學和物理學課程 。不過 ,沒多久 ,他就看中了理論化學 、物理化學方向———因為涉及到自己喜歡的數學和物理學 。一般學生視為畏途的結構化學 ,蔣華良靠自學考了第一 。

  「這反而成就了我更寬廣的知識基礎 ,先去華東師範大學攻讀量子化學碩士 ,再到藥物所從事藥物設計 ,我喜歡跨界做科研的感覺 。」他說 ,在1992年 ,用計算機來模擬分子結構 ,進行藥物設計 ,還是一個十分冷僻的領域 ,同時需要化學 、生物學 、數學和計算機的功底 。

  當時計算機速度慢 ,蔣華良常常睡在實驗室 ,「爛泥蘿蔔擦一段吃一段」地摸索着做研究 。「我總感覺自己的力量太小 ,就聯合北京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的師生一起做項目 ,後來又找到大連理工大學力學系教授 ,共同來發展藥物設計新方法 。」他說 ,最後這種聯合形成了一個全國藥物分子設計的聯盟 ,發展起來的軟件工具擁有了包括大型製藥公司在內的兩萬多個用戶 。

  做藥需要更多戰略思維和前瞻眼光

  要研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 ,就必須針對中國人的疾病譜 ,做中國缺少的原創新藥 。

  這些年 ,針對肺動脈高壓 、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國內目前尚無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的重大疾病 ,蔣華良與合作者一起進行新藥研發 ,目前已有數個候選新藥進入臨床研究或獲得臨床批件 。

  在蔣華良看來 ,做藥需要極大耐心 ,更需要前瞻性的戰略思維———基礎研究的發展 ,往往蘊藏着新藥研發的新機遇 ,必須提前佈局 。藥物所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領域的崛起 ,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

  2007年 ,當一直被視為結構生物學領域發展瓶頸的人體GPCR三維結構第一次被成功解析 ,蔣華良就敏銳感受到 ,這或許是新藥研發的下一個突破口 ,因為世界上有近40%的藥物是以GPCR家族成員作為靶點的 。

  一旦看準 ,蔣華良就馬上着手引進領軍人才 ,同時整合所里20多個相關課題組投入到這個中心 ,為GPCR的研究搭建起從結構生物學到新藥研發的「綠色通道」 。很快 ,在這個平台上 ,一篇篇GPCR研究的高水平論文頻頻登上《細胞》《自然》《科學》 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與此同時 ,這些成果迅速被用於新藥研發 。經過數年發展 ,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 、復旦大學藥學院 、浙江大學 ,以及位於張江藥谷的多家製藥公司 ,陸續加入平台 ,形成了一個貫通產學研的GPCR研發聯盟 。迄今 ,該聯盟所發表的GPCR高清結構 ,佔全球所有發表結構的近1/4 。

  未來 ,大數據 、人工智能也將進入藥物設計方法和應用的研究 。蔣華良已經在思考如何從雲計算 、大數據 、機器學習等底層開始 ,組建研究隊伍 ,為新藥研發的未來發展佈局 。

  做好藥 ,僅靠科研還遠遠不夠

  「其實 ,做好藥 ,只靠科研還遠遠不夠 。」蔣華良覺得 ,研發出藥物 ,還只是第一步 ,必須為藥物的成果轉化 、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鋪平道路 。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 ,蔣華良的很多提案都是圍繞藥物來展開的 。「廉價藥物不能隨便降價」就是他的提案之一 。蔣華良說 ,還是要讓廠家保持合理的利潤 ,這樣才有人願意生產 ,不然很多救命藥就斷貨了 。作為一個藥物研發者 ,他也希望任何一個患者都能用得起藥 ,不過藥物生產還是得依靠市場機制 ,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這十分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

  新藥的成果轉化 ,是牽動蔣華良心的又一件大事 ,藥物所作為科技成果轉化「三權下放」試點單位 ,做了不少探索 。又如成果轉化的收益 ,按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定 ,研發人員可以至少獲得50%的提成 ,但科學家需要繳納的個稅很高 ,蔣華良再次提案建議 ,希望能降低相關稅收 。

  「藥物科學是一門交叉學科 ,交叉的不僅僅有自然科學 ,還有不少社會科學 。」蔣華良說 ,他還將不斷跨界 ,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 ,做好「藥物科學」這一新興與交叉學科的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