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年輕就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新科院士蔣華良寄語青年 :不要害怕失敗 ,成功是「拼」出來的
年輕就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編者按
眾所周知 ,在2017年新增的61名中科院院士中 ,有10位上海專家的身影 ,創下近年來人數新高 。與此同時在新增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 ,也有3名是上海專家 。創新路上 ,他們有着怎樣的故事?培養年輕人 ,他們有着怎樣的理念?從今天起 ,《青年報》將走近來自上海的4位新科院士 ,聆聽他們在上海邁向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征程中 ,對於青年一代的企盼和心聲 。
2017年中國科學院新科院士中 ,包括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 。從江蘇武進鄉間一個懵懂的少年到中科院院士 ,蔣華良說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 :堅持——求學要堅持 ,做藥要堅持 ,做人更是要堅持 。談起自己的年齡 ,他笑說 :「我今年已50多歲了 ,可我還年輕 ,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這就是我的『五十知天命』 。」
青年報資深記者 郭穎
當年最喜歡物理學化學完全是「誤打誤撞」
當選院士後 ,原本就低調的蔣華良更加惜墨如金 。但是 ,在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行的「新科院士面對面」活動中 ,他向大學生敞開了心扉 ,從學術態度到婚姻愛情 ,蔣院士的幽默風趣 ,圈粉無數 。
198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 ,1992年於華東師範大學獲碩士學位 ,1995年於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蔣華良的求學之路還算一帆風順 。可是 ,有誰知道 ,他學化學卻屬於「誤打誤撞」 。
「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當科學家 。小學時正值『文革』時期 ,宣揚的是『讀書無用論』 。我的兩個姐姐都比我大10多歲 ,一直教育我要好好讀書 。」蔣華良從小在外婆家長大 ,外婆家在宜興 ,宜興是江南的魚米之鄉 ,自古崇尚教育 ,有教授之鄉的美譽 ,出了很多名教授和院士 ,愛讀書的姐姐和表姐對蔣華良的影響很大 。
蔣華良回憶道 ,粉碎「四人幫」後 ,一切走上正軌 。蔣華良的數學 、物理比較好 ,經常參加數學競賽 ,於是被推薦到南京大學 。這時 ,班主任悄悄幫他把志願改了 ,把數學改成了化學 。改志願的理由 ,也頗為有趣 :班主任覺得學數學今後頂多當個數學老師 ,但是學化學的話 ,化工廠獎金比較高 。就是這麼一個樸素的理由 ,卻改變了蔣華良的一生 。
「其實我當時對化學一點興趣也沒有 ,但那時不能換專業 ,我只能硬着頭皮讀下去 。」蔣華良坦言 ,這個時候 ,就需要找到興趣和學科的平衡點 。幸虧有理論化學 、計算化學 ,將化學跟他的數理興趣「交叉」起來 。
「我一直覺得天才型腦袋的人才能當院士 ,自己天資一般 ,成功靠的是堅持 。做藥失敗率很高 ,不斷會有挫折感 ,要不怕失敗 ,成功後才有成就感 。做藥的人專業知識要強 ,不能光懂設計 ,也要懂醫學 。」時至今日 ,蔣華良說非常感謝替自己改志願的班主任 。
感恩當年遇到好老師如今拿出津貼資助貧困大學生
在家鄉江蘇武進高中 ,蔣華良已然是大家的驕傲 。
蔣華良與高三時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師沈烈毅一直保持着聯繫 。在他當選院士的消息公佈後 ,第一時間就給沈烈毅老師發去感謝信息 :「萬分感謝母校老師的辛勤教育 ,下個月我回常州時一定來看望各位老師 。」沈烈毅說 ,蔣華良一直心繫母校 ,畢業這麼多年 ,每逢過年過節 ,他總會收到蔣華良發來的祝福信息 。
蔣華良當年的數學老師周亞瑜在聽聞蔣華良入圍准院士時 ,通過微信祝賀他「寒門學子 ,艱難辛苦 ,玉汝於成」 。當年 ,蔣華良一個月伙食費4.5元 ,每天才0.15元 ,理髮基本上是語文老師毛健林承擔 。蔣華良生活上艱苦樸素 ,但是為人淳樸 ,對待老師和同學熱心 、熱情 。
在武進高中70周年校慶時 ,校長謝建偉見到了蔣華良本人 。白色的襯衫 、打皺的牛仔褲 ,鄉音未改 、待人熱忱 ,拉着老師的手噓寒問暖 。「淳樸真實的品質在這位科學大家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這對他從事科研工作始終堅持忠厚善良 、謹言慎獨不無影響 ,難怪他對自己的職業要求始終是『研究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 !」謝建偉說 。
在蔣華良曾經的英語老師尹韻紅的記憶中 ,他並不是死讀書 ,他「花頭」很多 ,玩起來很「起勁」 ,喜歡打籃球 ,而且打得不錯 ,但是一旦學習起來 ,真正是「做一行 、愛一行 、鑽一行」 ,就是練寫字也絕不打折扣 ,所以他的一手字也相當出色 。
周亞瑜老師則認為 ,蔣華良很勤奮 ,但更是執着 ,常常為了解出一道題目思考很久 ,一旦找到突破就能深刻領悟 、觸類旁通;蔣華良高一物理老師黃仁瀾更是盛讚他學習上的「倔勁」與「專注」 ,說他寫字總是保證工整 、解題一定要求規範 、不懂定會多問……這就是老師心目中 ,優秀學生的學習品質 。
而好老師的言行 ,亦影響着蔣華良 ,不斷鞭策他 ,成為一個好老師 。
擔任藥物所副所長 、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863」生物信息組專家的時候 ,蔣華良曾受聘於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院長一職 。在慶祝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周歲的生日慶祝大會上 ,15位學生拿到了院長蔣華良的崗位津貼 。學生們激動地說 :「院長把崗位津貼給了我們」 ,「拿着用老師津貼設立的獎學金 ,我很感動 ,我會更加發奮努力 ,不辜負蔣老師的深情厚意……」原來 ,按規定學校為蔣華良申請了院長崗位津貼 。但是幾年來 ,他不但沒領一分錢的工資 ,還拒絕領取學校按規定給他的每年6萬元特殊崗位津貼 。爭執不下 ,蔣華良就決定把6萬元的津貼拿出來 ,作為基金獎給家境貧寒 、學習優秀的大學生 。
寄語青年
成就不是從天而降而是「拼」來的
從小學到高中 ,從本科的南京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到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量子專業研究生 ,再到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師從嵇汝運院士和陳凱先院士進行藥物研究 ,「勤奮」二字始終伴隨着蔣華良 。
1995 年 ,在藥物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後 ,蔣華良留在了藥物所工作 。歷任副研究員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主任 、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副所長等職 。他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科技部 973 計劃首席科學家 ,科技部 863 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 ,科技部中長期規劃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蛋白質科學研究」專家組成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專家組成員 ,兼任國際藥學雜誌Journal Medicinal Chemistry亞洲編輯以及ChemMedChem等5個國際雜誌的編委……
這一切成就 ,不是從天而降 ,而是蔣華良「拼」來的 。
1993年 ,藥物所實驗室的計算機設備安裝後 ,為了延長工作時間 ,蔣華良索性晚上睡在實驗室 。這一睡就是5年 ,直到1997年底他的愛人從常州調到上海 。攻讀博士期間 ,蔣華良沒有節假日 ,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 。辛勤的勞動終於換來了收穫 。博士畢業時 ,蔣華良發表了10餘篇論文 ,博士論文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論文 。
2003年初 ,突如其來的SARS病毒嚴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與健康 ,全國上下眾志成城 ,抗擊SARS 。在這緊要關頭 ,蔣華良領導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全面投入到尋找抗SARS藥物的研究中 。從4月20日到6月10日 ,蔣華良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帶領科研人員夜以繼日進行抗SARS藥物研究 。為了獲得抗SARS藥物研究的樣品 ,蔣華良與同事沈旭一起在12小時內往返於上海和南京;為了較快獲得SARS重要蛋白質 ,蔣華良 、沈旭和學生一起在實驗室連續工作三晝夜……
如今 ,工夫不負有心人 。蔣華良目前已申請了135項專利 ,獲得授權專利68項 ,並有5項成果轉讓 。蔣華良認為 ,製藥人首先要有一個「胸懷」 。要做「中國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 ,既要「吃得起」 ,又要「好」 ,必然得從源頭上做起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 ,因為那時的人壽命比較短 。現在 ,醫學發達了 ,五十知天命要改一改 ,七八十歲才知天命 。」蔣華良笑着告訴大學生 :「我也是五十歲了 ,但我還不知道天命是什麼 。我還要努力 ,我還年輕 ,義無反顧 ,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這就是我的『五十知天命』 。」
【蔣華良簡介】
藥物科學學家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研究員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主要從事藥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新藥發現 。系統發展了藥物作用靶標發現和藥物設計理論計算新方法 ,為新藥研究提供工具 ,獲得國際同行和工業界廣泛應用 。設計高效探針分子 ,深入闡明和確證了一系列新靶標的作用機制和藥理功能 。針對肺動脈高壓 、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國內目前尚無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的重大疾病 ,與他人合作進行新藥開發研究 ,數個候選新藥進入臨床研究或獲得臨床批件 ,並實現技術轉化 。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等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