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當院士結緣大山裏的茶農
■本報記者 丁佳 黃辛
蔣華良的簡歷上 ,寫着中國科學院院士 、民盟中央常委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國家「863」計劃 、「973」計劃專家組成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組長等一系列頭銜 ,他在國際期刊上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近200篇 ,授權專利數十項 ,4項技術實現成果轉化 ,參與研發的多個新藥進入臨床研究 ,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
但這樣一位大科學家 ,卻常常說 ,自己在一個湖南農民身上「學到了很多」 。
蔣華良與湖南芷江大樹坳鄉茶農胡應祥之間 ,究竟因什麼而結緣?他和「老胡」之間 ,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這一切 ,還要從多年前的一件小事說起 。
編織袋裏的降糖「神藥」
多年來 ,上海藥物所一直在瞄準國際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以及藥物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 ,開展創新藥物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發展藥物研究新理論 、新方法和新技術 。
「我們藥物所一直在惡性腫瘤 、心腦血管系統疾病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代謝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新藥研發上深耕不輟 ,並加強現代中藥的研發 。」蔣華良說 。 抗糖尿病藥物是上海藥物所的重點研發領域之一 ,10年前 ,藥物所科研人員在實驗中 ,瞄準了一種叫作根皮苷的化學物質 。
根皮苷是蘋果樹內的一種酚類物質 ,可以從蘋果皮中分離得到 。國內外臨床研究表明 ,這種物質在治療糖尿病方面有很好的療效 。許多科學家在研究糖尿病的發病機理及探索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時 ,都會大量使用根皮苷 。
「可遺憾的是 ,根皮苷在蘋果皮里的含量非常低 ,只有萬分之一 。」蔣華良說 。
正在科研人員為尋找根皮苷來源一籌莫展的時候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趙維民 、蔣華良等偶然注意到 ,一種叫作木姜葉柯的植物葉子中 ,根皮苷含量很高 ,可以達到5%以上 。
木姜葉柯主要分佈在我國秦嶺以南 ,它的葉子有甜味 ,長江以南的山區老百姓有時會摘來泡水喝 ,作為茶葉的替代品 ,俗稱「甜茶」 。
可是 ,藥物化學家無法漫山遍野地尋找甜茶 ,只能到處打聽 ,有沒有專門生產這種茶葉的農戶 。隨後 ,他們發現湖南芷江有甜茶供應 ,立即向供應商訂貨 。甜茶寄到後 ,趙維民想檢查下甜茶的質量 ,伸手一掏 ,從裝着甜茶的編織袋裏翻出來一張名片 ,上面印着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鄉小思樂村村委會主任胡應祥的名字 。
蔣華良感到 ,他可能比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更了解甜茶的習性 ,於是立刻聯繫胡應祥 ,並邀請這位茶農來上海藥物所做客 。
科技這根「救命稻草」
其實 ,彼時的胡應祥 ,也恰好正為家鄉的茶葉產業發着愁 。
1997年 ,鄉里的領導給胡應祥佈置了一項任務——盤活瀕臨倒閉的鄉茶場 。
但是 ,在芷江這個地處偏遠的國家貧困縣 ,這項工作談何容易 。儘管胡應祥一連幾年吃住在茶場 ,儘管他種植的綠茶獲得了湖南當地的金獎 ,但茶葉的銷路依然是個問題 。
甜茶也好不到哪去 。2001年 ,胡應祥曾試圖將野生木姜葉柯採摘下來進行加工 ,但由於沒有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 ,他在附近的懷化市開了3次甜茶店 ,都宣告失敗 。
「那時候 ,我感覺前途渺茫 ,最難的是年關 ,我不得不出門躲債 。」胡應祥坦言 。
這時 ,來自上海的一個電話 ,讓他的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之火 。「口感甘甜的甜茶還能降血糖?」在與蔣華良的初次接觸中聽說甜茶具有這樣的奇效 ,胡應祥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同時又感到非常興奮——科學家的到來 ,會是家鄉脫貧致富的「救命稻草」嗎?
「中藥有效成分是中草藥發揮功效的物質基礎 ,目前一些活性單體已被廣泛用於臨床 。在這些活性成分的基礎上進行結構修飾 ,深入進行構效關係等方面的研究 ,是發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的一條有效途徑 。」趙維民說 。
趙維民課題組一直在致力於從傳統中藥和民間藥物中尋找新的生物活性成分 ,闡明天然藥物的活性作用和物質基礎 ,研究開發具有科學依據的現代天然藥物 ,並為創新藥物研究發現先導化合物 。他是胡應祥的主要合作者之一 。
但要對活性成分進行研究 ,單靠採摘野生甜茶 ,一是量少 、不方便 ,二也無法達到藥物化學實驗所需要的嚴格標準 。
在蔣華良的建議下 ,胡應祥帶着老鄉 ,開始按照中藥標準種甜茶 。每個月 ,他都會把甜茶樣品寄給趙維民等人 ,後者負責進行活性成分提取和降糖藥物活性成分篩選研究 。
「在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這條路上 ,老胡可以說非常執着 。」蔣華良說 。胡應祥在當地徵集了8個鄉鎮393戶貧困農民的3100餘畝土地 ,開始大面積種植甜茶 。通過不斷摸索 ,硬是將人工種植甜茶的存活率從10%提升到了80% 。
原料的來源已經解決 ,這對組合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 ,甜茶能否作為合法的食品原料進入市場 。
甜茶的致富路
2017年 ,當時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告發佈了10種通過安全性評估審查的新食品原料 ,老胡申報的木姜葉柯位列其中 。
這小小的一步 ,卻是蔣華良和胡應祥用6年努力換來的成果 。「甜茶跟一般的茶葉不同 ,飲用它的人 ,只在湖南芷江附近很小的範圍內 。」蔣華良坦言 ,如果想把這種植物作為食品或保健品在全國銷售 ,就必須要先拿到衛計委的「新食品原料」許可 。
對一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茶農來說 ,毒理評價 、申報 、答辯 ,這些工作幾乎無從下手 ,同時毒理評價也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 。蔣華良與幾個朋友自掏腰包 ,湊了20萬元 ,給胡應祥做毒理學評估 ,研究所科研與新藥推進處還幫助他整理材料 ,陪他一起參加答辯 。最終在2017年5月底 ,木姜葉柯作為新食品原料 ,拿到了國家「證書」 。
63歲的胡應祥 ,終於在這次創業中「活」了下來 ,他的「富農」甜茶公司 ,如今每年能產50~60噸甜茶 ,每畝地每年能為當地農民帶去超過7000元的收入 。他計劃着在未來幾年把甜茶基地擴大到5萬畝 ,讓更多老鄉受益 。
「為了『富農』 ,老胡可是矢志不渝 。他的刻苦工作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讓近400戶農民脫貧 。我從老胡這樣一位普通農民身上學到了很多 。」蔣華良認為 ,甜茶獲批新食品原料 ,受益的不僅僅是老胡一個人 ,還有全國經營甜茶的人 。「我們作為科研人員 ,給老胡提供一些幫助 ,就能帶來這麼多的社會效益 ,我們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
這次「雙贏」的合作 ,讓上海藥物所也受了益 。科研人員用胡應祥種出的甜茶作為原料進行抗糖尿病藥物的研發 ,動物實驗表明 ,粗提物的降糖作用非常顯著 。此外 ,他們正與老胡合作 ,進行甜茶質量標準研究 、抗糖尿病保健品和藥物的研發 ,希望不久的將來 ,這一合作成果能讓更多的茶農富起來 ,讓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健康起來 。
坐着拖拉機 ,踩着爛泥巴 ,聽着泉水叮咚 ,科學家和大山裏的茶農 ,走出了一條科技致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