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以身許家國 畢生新藥夢
以身許家國 畢生新藥夢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
■本報見習記者 何靜 高雅麗 記者黃辛
他領銜研發的創新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造福1500多萬病患 。做出「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是他孜孜以求的夢想 。
然而 ,在與疾病抗爭25年之後 ,在女兒畢業典禮前夕 ,他卻倒在自己熱愛的科研崗位上 ,時年55歲 。
他就是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 ,一名中藥現代化的拓荒者 ,一個希望「再給我十年 ,再做出兩個新藥」的追夢人 。
執着追求 ,新藥研發的開拓者
丹參入藥 ,在中國有着千百年歷史 ,在《本草綱目》等醫藥文獻中都有記載 ,然而丹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麼 ,一直是個謎 。直到有一天 ,王逸平揭開了謎底 。
30年前 ,王逸平畢業進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工作 。這個勤勉好學的小伙子憑藉出色的科研工作 ,很快成為所里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
1992年 ,丹參多酚酸鹽項目立項 ,1994年開始進入藥理學研究 。
「一個藥把我們兩個實驗室緊緊綁在一起 ,就像父母一起培養孩子的成長 。」王逸平的合作夥伴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宣利江說 。
1994年 ,還是博士生的宣利江 ,因博士論文中丹參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篩選需要 ,找到了王逸平 ,他倆的合作大門就此打開 。
在早期研究中 ,課題組面臨經費短缺 、設備陳舊等困難 ,王逸平帶領團隊成員 ,借來儀器利用晚上進行檢測 ,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忙碌着 。體重減輕了 ,他就自我調侃為「免費減肥」 。
機緣巧合的一天 ,王逸平正在為同事送來的100多種丹參水溶性組分和化合物做測試 ,丹參乙酸鎂的實驗數據令他眼前一亮 :它的生物活性特彆強 。「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 。」
基於這個重要發現 ,王逸平帶領團隊刻苦鑽研 ,提出了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製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的方向 。
最終的臨床使用證明 ,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可治療冠心病 、心絞痛等疾病 ,臨床療效顯著 。
迄今為止 ,該藥已用於全國5000多家醫院 、受益患者達1500多萬人 ,累計銷售額突破200億元 ,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
「我倆有一種默契 ,雙方都明白想要的是什麼 。」宣利江回憶 ,每當聊起受益的病患 ,王逸平臉上總會浮現他特有的笑容 ,那是一種穩穩的踏實感和幸福感 。
如今 ,宣利江常常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發獃 ,「他走了 ,我的科研也失去了『另一半』 ,心裏空落落的」 。
創新為民 ,團隊攻關的帶路人
從30歲到55歲 ,人生的最好時光 ,王逸平是在與疾病漫長的鬥爭中度過的 ,也是在為解除人民疾病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 。臨終前不久 ,他的病情只能依靠激素治療 ,但效果已經不佳 。他一再表示要爭取時間 ,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 ,還有很多想法要去探索 。
王逸平先後承擔了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 、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等科研項目 。長期的一線科研讓他形成了對新藥研發的獨特思路 。「做新藥 ,最難的不在於堅持 ,而在於知道何時應該放棄 。」他說 。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告訴記者 ,王逸平研發一個新藥已經十幾年了 ,連專利都申請了 ,可藥效評價不理想 。為了新藥安全 ,視時間如生命的他不得不選擇放棄 。「只有嚴苛 ,才能換來每一種新藥的安全 。」
王逸平主持抗心律失常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的藥理學研究 ,一做就是20年 。目前 ,該藥物獲得多國發明專利授權 ,已完成Ⅱ期臨床試驗 。
他領導團隊構建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體系 ,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了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 ,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
三十年如一日 ,碩果纍纍 。面對榮譽 ,他一直淡然處之 ,「新藥研發領域 ,沒有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 。
岳建民院士是王逸平多年的同事 ,不久前王逸平特地告訴他 ,已經建立一種新模型 ,邀請他去篩選化合物 。這項工作還沒開始 ,王逸平就不辭而別 ,這令岳建民痛惜不已 。
無私奉獻 ,心系學生的好師長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身為導師 ,王逸平用自己的方式傳道 、授業 、解惑 。
學生李惠惠 ,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與導師在辦公室的談話 。王逸平說 :「培養一個研究生不容易 ,我們要想想 ,5年裏應該做點什麼 ,才能對得起國家的投入 。」
丁光生是我國第一代臨床藥理學家 ,是王逸平崇敬的科研前輩 。當年 ,王逸平向丁光生主編的期刊投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文章幾經修改 ,丁光生一直搖頭 。直到王逸平發現參考文獻中的一個作者英文名少了個字母 ,補上後 ,丁光生才終於點頭了 。這種嚴謹的治學風範對他影響很深 。後來 ,他給學生修改論文 ,也常常用這種辦法 。
「他是一個有耐心又好脾氣的老師 。」「生活上王老師很細心 ,大家的口味 ,他都記在心裏 。」「他從來不給我們很大的壓力 ,但他自己卻始終很勤奮 。」在學生眼中 ,他們的「王老師」亦師亦友 。
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藥 ,是很多新藥研發者的夢想 。王逸平42歲就做成了丹參新藥 ,老所長陳凱先院士送給這名學生一個雅號——「王逸老」 。
1993年 ,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患有克羅恩病 ,切除了1米多小腸 。克羅恩病目前無法治癒 ,只能靠藥物控制 。他的體重常年只有百斤左右 ,時常拉肚子 、便血 。學醫出身的王逸平很清楚 ,從此健康只會惡化 。
要跑贏病魔 ,要和時間賽跑 。王逸平的辦公室冰箱裏常備註射針劑 。「為了節約時間 ,總是自己給自己看病 ,連針也自己打 。」妻子方潔說 。
他的同事沈建華記得 ,王逸平每周末幾乎都在辦公室加班 ,過年過節也不例外 。
為了工作方便 ,王逸平在單位附近買了房子 ,他托人找裝修公司時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裝修時間要快」 。
「今年年初 ,王逸平已感覺自己的病情持續加重 。」該所黨委副書記厲駿回憶說 ,但他還想再多爭取一些時間 ,把手上的幾個新藥做完 。
黨員本色 ,崇高誓言的踐行者
鞠躬盡瘁為民做藥 ,是王逸平用自己的一生對黨員科學家做出的詮釋 ,但這還不是全部 。從1998年擔任藥理一室团支部組織委員開始 ,他又與黨的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先後擔任团支部書記 、黨總支書記和所黨委委員 ,20年來 ,他始終堅持把做出更多更好的新藥作為自己做黨的工作的重點 。
該所藥理二团支部副書記周宇一直記着「老支書」王逸平的「3萬天」理論 :「人一生大約有3萬天 ,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 。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
「黨建工作要圍繞科研工作 。」這是王逸平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周宇記得 ,王逸平很關注研究所公用設備的運維情況 ,他曾多次組織支部成員協調公用科研設備使用 ,強調要高效使用 、避免浪費 。而多年前 ,王逸平曾把榮獲「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獎金全部捐出 。
今年2月27日 ,王逸平最後一次參加黨委會 ,在談起在研究所如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時 ,他準確地把握到人才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提出「要把年輕隊伍培養起來 ,後繼有人非常重要」 。
王逸平同時是一個看重文化傳承的人 。2016年 ,王逸平在所里作一個「科學家談新藥研發」的報告 。報告當天 ,現場座無虛席 。王逸平以「路漫漫其修遠兮」自勉 ,更以一名科學家 、共產黨人的心懷高遠 、不輕言放棄的堅定與執着 ,讓全場人員在了解新藥研究規律的同時 ,對傳承藥物所優秀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收穫了滿滿的正能量 。
在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所長李佳印象中 ,王逸平是所里擔任团支部書記時間最長的科學家 。他對科研工作一絲不苟 ,雖然身體不好 ,但是很樂觀 ,常常拿自己的窘事逗大家 ,是一個「能化腐朽為神奇的人」 。
有人說 ,他雖然輸給了病魔 ,卻跑贏了人生 。王逸平正是用自己的一生 ,堅守着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崇高誓言 :執着科學 、創新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