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剛剛 ,10人榮獲「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 !這個獎牛在哪兒 ,為何獲獎者中有近一半人成為院士?

  第十五屆上海市科技精英獎剛剛揭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王衛慶等10人榮獲「第十五屆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 。

  上海市科技精英評選被市委 、市政府發佈的《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作為實施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開發計劃之一 。上海市科技精英獎設立於1989年 ,每兩年評選一次 ,以「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表彰獎勵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本市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為宗旨 ,20多年來已形成和完善科技領軍人才 、中青年高端科技人才的發現 、扶持和舉薦機制 。

  數據顯示 ,在過去的15屆科技精英評選產生的科技精英包括提名獎獲得者中 ,已走出了67位院士 ,約佔獲獎人數的45% 。本屆上海市科技精英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王衛慶 、上海長征醫院的王林輝  、上海交通大學的朱向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劉穎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范先群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岳建民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房敏 、 復旦大學的封東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夏強 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廖世俊 。

  王衛慶

  【人物小傳】

  女 ,1961年10月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副主任委員 。

  【獲獎感言】

  臨床發現問題 ,潛心科研創新 ,切實解決關鍵診治困難 ,祛除患者疾苦 ,用心呵護健康 ,是我們最重要的使命 。

  我是一名醫生 ,也是一名老師 ,仁心仁術對待患者 ,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都是我最珍視的 。

  【牛在哪兒】

  王衛慶教授 ,是知性儒雅的臨床醫生 ,診治疾病沉着果斷;是以身作則的教學導師 ,授業解惑不辭辛勞;更是中國內分泌代謝病領域的著名醫學專家 、國家內分泌專科排名第一科室的科主任……對於這些令人仰慕的身份與榮譽 ,王衛慶卻微笑着說 :「我是一名醫生 ,也是一名老師」 。

  王衛慶教授始終堅持以「解決臨床重大科學問題 ,祛除患者疾苦 ,用心呵護健康」為使命 ,在內分泌代謝病領域拓展診斷與治療新技術 ,帶領學科連續七年獲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內分泌專科第一名 。她原創發現腎上腺庫欣腺瘤 、胰島細胞瘤與甲狀腺腫瘤樣結界的致病基因 ,提出內分泌腫瘤3類10種分子分型 ,系統建立34項診斷新技術 ,成為內分泌腫瘤診斷的金標準與核心技術 。

  每周一下午 ,是瑞金內分泌代謝病學科群共同會診的時間 ,雷打不動 、堅持至今 ,每至此時 ,不論是院士 、教授 ,還是住院醫師 、實習醫師都會聚攏在瑞金醫院內分泌科會議室 ,進行學科群會診 。瑞金醫院內分泌科成了國內「疑難雜症終極匯聚地」 。也因此 ,王衛慶團隊建立萬例內分泌腫瘤生物樣本庫及45萬人代謝疾病生物樣本庫 。

  她領銜的「內分泌腫瘤發病機制新發現與臨床診治技術的建立和應用」榮201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類固醇激素與腎上腺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與診治關鍵技術建立和應用」獲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王林輝

  【人物小傳】

  1966年7月生 ,上海長征醫院主任醫師 、教授 。長期從事泌尿外科臨床和科研工作 ,主攻「泌尿系疾病微創治療 、腎腫瘤綜合診治」 。

  【獲獎感言】

  病人找我不是為了開刀 ,而是為了要健康 。

  外科手術是一柄雙刃劍 ,它既可以治療疾病 ,但同時也可能造成併發症 。

  【牛在哪兒】

  長征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輝教授 ,有兩套制服 :一套是白色的醫生白大褂 ,另一套也是白色的海軍軍裝 。隨着第二軍醫大學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 ,作為附屬醫院長征醫院的軍醫們 ,也換上了白色的海軍軍裝 。

  王林輝每一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腎臟腫瘤的臨床治療和科研中 。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案中 ,醫生一般會選擇全切癌變腎臟 ,手術相對簡單 ,他卻一直在為腎癌病人尋找每一個保腎的可能性 。近年來腎癌手術微創率突破95% ,早期腎癌保腎手術率達85% 、五年生存率達90% ,領先歐美平均水平 。

  王林輝教授表示 ,一名優秀的泌尿外科醫生 ,需對術前 、圍手術期和手術後的效果作綜合評估 ,手術本身只是其中一部分 。外科手術是一柄雙刃劍 ,它既可以治療疾病 ,但同時也可能造成併發症 。所以醫生最重要的是不但會手術 ,還要預計到手術帶來的後果 。在術前 ,你必須作縝密的評估 ,確定他通過手術獲得的收益遠大於手術帶來的風險 。

  近5年 ,由王林輝主刀完成泌尿外科手術2500餘例 ,其中完成單孔腹腔鏡手術400餘例 ,機械人腹腔鏡手術600餘例 ,國內首創3D單孔腹腔鏡腎切除術 、腎部分切除術等8項單孔腹腔鏡新術式 。2017年5月完成亞洲首例機械人單孔腎動脈無阻斷腎癌腎部分切除術 ,「腎癌外科治療與腎癌轉移機制的研究」獲201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前列腺疾病100問」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朱向陽

  【人物小傳】

  1966年5月生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長江學者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獲獎感言】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領域 ,一定要盡100%的努力做到最好 。

  【牛在哪兒】朱向陽長期致力於機械人學研究 ,創建了基於偽距離的空間幾何推理理論 ,研發的機械人作業系統成功應用於汽車製造等行業 。「複雜曲面數碼化製造的幾何推理理論和方法」獲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圍繞我國假肢產業的技術需求和「再造人手功能」的科學目標,上海交通大學朱向陽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研究 ,在操作感知一體化假肢機構設計和神經信息通道重建方面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研製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神經控制多自由度智能靈巧假肢 ,不僅能復現人手90%的動作 ,更能直接受控於人腦 ,「隨心而動」 。 新一代假肢產品在多個殘疾人康復機構推廣應用 ,並出口巴西 、南非等國家 。

  圍繞「人手操作和感知功能再造」「假肢的神經信息通道重建」兩大難題 ,朱向陽團隊又在欠驅動假肢機構與傳感系統設計 、神經控制接口設計 、接口閉環交互訓練等方面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 ,發明了肌電和近紅外光譜集成化傳感器 、多通道電刺激器 、多自由度假肢機械本體 、仿生靈巧手腕等新裝置 ,建立了靈巧假肢設計 、製造與應用的技術體系 。「靈巧假肢及其神經信息通道重建技術」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劉穎斌

  【人物小傳】

  1964年3月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副院長 、主任醫師 、教授 、長江學者 。劉穎斌從事普外科臨床和教學工作近30年 ,擅長複雜的肝癌 、胰腺癌 、膽囊癌 、肝門膽管癌 、後腹膜腫瘤根治性切除 。

  【獲獎感言】

  做醫生 ,一定要勤奮 ,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 ,不努力就難以成為好醫生 。

  外科手術也需要『心』 ,把對患者的『心』與醫學的『理』融合在一起 ,像雕刻藝術品那樣為患者做手術 。

  【牛在哪兒】

  開刀 ,是一門代代傳承的手藝 ,劉穎斌長期研究膽道惡性疾病分子機制及肝膽外科手術創新 。國際上首次構建膽囊癌突變譜 ,建立了捆綁式胰腸吻合術 ,完善了肝尾狀葉手術策略和方法 ,在國內率先倡導「胰頭癌全系膜切除」 ,胰腺癌擴大根治術手術(錄像)在全國大賽中獲得三等獎 ,肝臟尾狀葉手術方法和策略的相關研究獲2008年國家高等教育科技進步一等獎 。

  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三步法胃癌根治術 ,相關成果加快了肝囊癌精準治療的步伐 ,推進了高難度肝膽胰外科手術的簡單化 。「胃癌的早期發現策略和手術創新研究」獲得2016年中國高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在從醫的這麼多年裏他幾乎每天都堅持上臨床 ,每年都有近400到500台的手術 ,每台手術基本要達3至4小時 。在白天精力最充沛的時候 ,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手術上;在手術結束後身體疲倦時 ,就把看最新的文獻或者資料當成放鬆;實在太累了就稍微閉上眼休息一會 。而如同延遲的午飯一樣 ,每天的晚飯可能只有在晚上十點後才能抽空去吃 。為了救治更多病人 ,這個讓人詫異的時間表就這樣一直運行着 。

  范先群

  【人物小傳】

  1964年6月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教授 、主任醫師 、長江學者 ,英國皇家眼科學院Fellow 。

  【獲獎感言】

  當一名好醫生 ,不僅是醫生看到病人要笑 ,而更重要是醫生憑着精湛醫術治好病人的病 ,讓病人看到醫生時也能發自內心地微笑 。

  【牛在哪兒】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兒童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 ,佔小兒惡性腫瘤的第二位 。范先群領銜團隊 ,從開展國內首個眼腫瘤多中心臨床研究入手 ,通過激光 、冷凍 、化療等綜合治療手段 ,在保生命的同時 ,最大限度保住患者眼球 ,甚至是部分視力 ,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

  瞼板腺癌是眼瞼特有的惡性腫瘤 ,這種眼瞼腫瘤的死亡率高達30%-40% ,惡性度高 、易轉移 。如何提高切除腫瘤治癒率並盡力保存正常眼瞼組織結構視功能是臨床難題 。范先群帶領團隊 ,率先在病理控制下切除腫瘤 ,組織移植即期重建缺損 ,使瞼板腺癌治癒率從86.3%提高到96.7% 。研究成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他還率先提出「內鏡導航」新理念 。內鏡最早時期應用於外科 ,眼眶專業醫師將內鏡技術引入眼眶手術和淚道手術 ,提高了眼科手術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同時使手術創面範圍減小 ,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微創的效果 。他主持國家級項目12項 ,其中「眼眶外科修復重建關鍵技術體系的創建和應用」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岳建民

  【人物小傳】

  1962年5月生 ,現任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課題組長 ,2017年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導結構的發現與研究 ,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253篇 ,已授權專利八項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等 。

  【獲獎感言】

  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靈魂和動力 ,作為一名科學家 ,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 ,任憑人生峰迴路轉 ,都沒有什麼力量可以讓我離開和放棄 。

  【牛在哪兒】

  常用傳統中藥高良姜里有種活性物質 ,不僅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還能促進胃潰瘍創面癒合;中藥土槿皮中的土槿皮乙酸有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長的作用;俗稱「四塊瓦」的金粟蘭屬植物分離出的化合物有極強抗瘧作用……這些 ,都是岳建民累累研究碩果中的冰山一角 。對自然草本的研究越多 ,岳建民越覺得 中草藥是一個寶庫 。「那些意想不到的新穎結構 ,往往就是植物產生藥效的物質基礎 。」岳建民說 。

  為了找到藏在草本中的新穎結構 ,他上青藏高原采雪蓮 、進熱帶雨林尋找當地民間藥用植物 。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 ,完成了對156種重要藥用植物的化學和生物活性研究 ,獲得3000餘個結構多樣化的天然化合物 ,其中新化合物近800個 ,新骨架化合物70多個(含骨架重排 、降解 、擴展等) 。在此基礎上 ,岳建民對大多數新骨架化合物的生源途徑進行了探討 ,已有30個新穎結構的化合物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選為研究熱點 ,在對系列重要活性分子進行結構優化和構效關係研究中 ,他又發現了12個藥物先導和3個候選藥物 ,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 。「從天然產物到臨床藥物 ,需要多學科合作 ,我只是在源頭跨出了第一步 。」岳建民說 ,科技創新之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房 敏

  【人物小傳】

  1965年5月生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 、教授 、973首席科學家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是我國首位推拿專業博士 ,近年來主攻脊柱推拿 ,對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和臨床治療作出了獨創性的工作成績 ,擅長治療頸肩腰腿痛 。

  【獲獎感言】

  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偉大 。

  【牛在哪兒】

  作為我國首位推拿專業博士 ,房敏的思維方式里既有中醫的整體觀 ,又有西醫的實證態度 。他帶領團隊運用現代生物力學頸椎病的方法來研究推拿的奧秘 ,實現了頸椎病非手術治療的診療模式創新 。

  也許生來與推拿有緣 ,房敏的拇指圓而厚實 ,按在身上特別有力 ,幾分鐘之內病人的酸痛便一掃而光 。這種力道的背後是苦練 。早在求學期間 ,為了練好推拿手法 ,房敏用捏黃豆 、揉鐵砂這樣的土方法來提升指力 。「推拿是比針灸歷史還要悠久的非藥物治療的代表性療法 ,幾千年發展到今天 ,仍然用雙手作為手段 ,通過力學干預 ,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但是為什麼手跟手是不一樣的 ,手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這裏面有很多值得探究的 。」房敏說 。

  在大量的臨床研究基礎上 ,房敏率先提出「筋骨失衡 ,以筋為先」的學術思想 ,提出了頸椎病「先治筋 ,後調骨」的治療理念 ,形成了特異性手法防治脊柱病的獨特診療體系 。在經筋理論指導下 ,房敏結合生物力學和中西醫理論 ,完善脊柱微調手法技術治療脊柱病 ,奠定了手法治療學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這套推拿特異性手法已經在全國21個省市100餘家醫院推廣應用 。為推動中醫推拿學科的標準化 、國際化進程 ,房敏帶領團隊建立了集手法運動學和動力學為一體的國內唯一的推拿生物力學數據庫 ,牽頭制定了國內首部推拿手法國家規範化行業標準 。

  封東來

  【人物小傳】

  1972年10月生 ,2002 年被聘為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 、博導 。2006 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 現任復旦大學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從事凝聚態物理中強關聯體系等複雜量子材料的實驗研究 ,他領導的研究組解決了一系列凝聚態物理中的關鍵基本問題 ,做出了多項重要工作 。

  【獲獎感言】

  讓自己幸福的辦法是喜歡你自己 ,喜歡你自己的辦法是做讓你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 ,做你能夠獲得樂趣的工作 。

  【牛在哪兒】

  封東來是一位富有活力的凝聚態物理學家 。他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第三次刻上中國人的名字;他的13篇論文發表於《科學》《自然》和《物理評論快報》雜誌 ,並被引用超過1300次 。面對國外諸多「誘惑」 ,他矢志不渝 :「我要回來報效祖國 !」

  基礎物理研究成果雖然並不一定馬上就能應用 ,但它涉及的尖端技術對應用領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高溫超導就是這樣一個領域 。它可以應用在下一代的磁懸浮列車上 ,還有同步輻射在解出SARS病毒分子結構 ,環境污染檢測 ,微納電子材料研究上的應用等等 。

  在這一領域 ,封東來帶領團隊做出了多個原創性的發現 。他們通過對KxFe2Se2超導機理的研究 ,指出存在第二類的鐵基超導材料 ,被Nature Materials雜誌選為該雜誌建刊十年以來發表的二十個裏程碑工作之一;解決了困擾人們三十多年的二硫族體系電荷密度波的微觀機理問題;並在光電子能譜 ,x射線散射 ,氧化物分子束外延等新實驗技術開拓方面取得了系列成就 。2016年 ,封東來的「鐵基超導體電子結構的光電子能譜研究」項目研究成果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 。

  夏 強

  【人物小傳】

  1966年9月生 ,現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 、肝臟外科主任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至今已率隊完成兒童肝移植手術9000餘例 ,是國內完成兒童肝移植和活體肝移植最多的專家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獲獎感言】

  成人肝移植是前人收穫的風景 ,而兒童肝移植卻是亟待征服的技術荒原 、是肝膽外科的制高點 。正是因為這個領域無人問津 ,那些重病的孩子才更需要我們 ,這條路我一定要堅定的走下去 。

  【牛在哪兒】

  全國每年新發患兒在3000例左右 ,其中80%的患兒生下來後因為肝衰竭活不過1歲 。在過去 ,兒童患者很難得到合適的肝源 ,手術技術要求高 ,國內也很少有醫院開展這種手術 。「孩子的血管本身就更為纖細 ,同時因為先天性膽道閉鎖與肝硬化 ,這名患兒的門靜脈長期壓迫血管 ,只有3毫米 。」夏強說 。

  為了挽救每一個微小的生命 ,夏強和團隊頂着 巨大的壓力 ,從兒童活體肝移植這塊最難啃的骨頭入手 ,開拓兒童活體肝移植領域 ,更要向世界同行亮出「中國技術」 。自2009年起 ,他們連續七年實現肝移植手術量全國第一 ,他們連續七年實現兒童肝移植年手術量世界第一 ,他們創立了國內首個兒童肝移植病區 ,他們創建了國內最早 、也是最大的兒童肝移植慈善救助平台 ,他們牽頭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兒童肝移植臨床診療指南》 ,他們牽頭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兒童器官移植學術組織……14年來 ,夏強帶領着團隊從零開始 ,書寫呵護生命的奇蹟 。如今 ,仁濟醫院已是近五年世界單中心實施兒童肝移植例數最多的一員 ,一年和五年生存率分別為93.1%和80.0% ,比肩國際領先水平 。

  醫學無止境 ,如今夏強帶領着團隊依然奔跑在臨床科研攻關的道路上 ,他們將繼續攀登肝臟外科醫學新高峰 ,創造更多的生命奇蹟 。

  廖世俊

  【人物小傳】

  1963年9月生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長江學者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長期從事非線性力學研究 ,於1992年原創性地提出求解強非線性問題的「同倫分析方法」 。

  【獲獎感言】

  一個新方法應該與已經存在的方法(特別是相近的方法)進行比較 ,從而證明其有效性和存在之必要性 。

  【牛在哪兒】

  水波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 。常見的波浪具有光滑的波面 ,其理論與試驗觀測吻合 。1993年美國學者Cammasa和Holm提出一個淺水波浪方程 ,首次從理論上得到極淺水中不光滑的峰孤立波 。但是 ,精確的波浪方程是否能給出不光滑的尖峰孤立波?多年來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1992年 ,廖世俊原創性地提出求解強非線性問題級數解之「同倫分析方法」 ,通過十幾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已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同倫分析方法」從根本上克服了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攝動方法」對小參數的強烈依賴性 ,豐富了求解強非線性問題的手段 ,提高了認識強非線性現象的能力 ,不僅發現了一些非線性問題全新的解 ,而且突破了一些傳統思想的局限性 。廖世俊撰寫了兩本英文學術專著 ,發表131篇SCI學術論文 ,論著共被SCI檢索他引7329次 ,連續三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2016年 ,「求解力學中強非線性問題的同倫分析方法及其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目前 ,「同倫分析方法」已被國內外許多研究者成功應用於求解科學 、工程和金融中的強非線性問題 。

  (作者 沈湫莎 、金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