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研發新藥 ,是他生命的支撐——追記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

  春去秋來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3號樓五樓盡頭那間辦公室還掛着「藥理學第一研究室王逸平研究員」的名牌 ,同事 、學生走過都會放輕腳步 ,仿佛王逸平還像從前一樣在裏頭辦公……

  今年4月11日 ,55歲的藥理學家王逸平永遠倒在了辦公室的沙發上 。茶几上 ,還留着他應急用的解痙止痛針 。

  十年攻關 ,造福2000多萬名患者

  業界公認 ,「1個新藥=篩選10000個先導化合物+10至15年時間」 。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藥 ,是新藥研發者一生的榮耀 。這個榮耀 ,王逸平在他42歲時拿到了 。

  他與宣利江研究員率領團隊研發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 ,累計銷售額突破250億元 ,讓2000多萬名患者受益 ,是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

  丹參入藥 ,在我國有悠久歷史 ,但丹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麼一直不為人所知 。1994年 ,讀博的宣利江因論文中丹參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篩選需要 ,找到已是上海藥物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王逸平 ,開始了20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們提取到幾十種丹參化合物並進行篩選 ,在做了無數次實驗後 ,王逸平有一次發現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特彆強 ,他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 。

  團隊創造性地提出 ,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製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並建立專利工藝 ,使總多酚酸鹽含量近100% ,用指紋圖譜技術實現對藥材 、原料藥和製劑質量的全面控制 。2005年 ,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 ,2009年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 ,可用於治療冠心病 、心絞痛 。《自然·生物技術》評價 ,該藥的成功上市 ,意味着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可以通過對具有悠久臨床應用歷史的傳統中藥進行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來開發創新藥物 。

  親密合作20多年 ,宣利江研究員最了解王逸平 。「他有着執着的新藥夢想 、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協作奉獻精神 ,否則很難耐得住寂寞 、經得起挑戰 。」宣利江說 。

  精益求精 ,科研上從未停步

  博士生李惠惠說 ,王逸平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一個促使他從臨床醫生轉到藥物研發的契機 :在醫院查房時 ,一個病危的老大爺緊抓着他的手急切地說 :「醫生 ,救救我 ,我不想死 !」因為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 ,王逸平既心酸又無力 。

  與同事閒聊中 ,王逸平曾說 :「希望此生可以做成一個世界各地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 。」在丹參多酚酸鹽研製過程中 ,王逸平嘗試了許多國家法規沒有明確要求的研究 :第一次開展多成分的動物和人體藥物代謝研究 ,第一個開展大規模的運動平板試驗驗證療效 ,第一次開展3萬例的真實世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王逸平的學生和臨床研究合作者 、上海徐匯區中心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水軍還記得 ,2004年10月 ,為了獲得臨床藥代數據 ,經過倫理批准後 ,王逸平擼起袖子以身試藥 ,他說 :「一個好藥 、一個安全可靠的藥 ,就是你敢用到自己身上 !」

  王逸平主持藥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 ,被列為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專項「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項目 ,已獲得中國 、美國 、英國 、法國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 ,完成了二期臨床試驗;他構建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和體系 ,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了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 。

  201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評選 ,要求每人寫一句人生信條 ,王逸平寫的是「踏踏實實做事 ,實實在在做人」 。同一年 ,在研究生畢業典禮的演講中 ,他這樣叮囑年輕人 :「不僅要注重科研能力 ,更重要的是有耐力 ,還要具備善良和正直的品格 ,它會讓你終身受益……能夠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 ,是不會被打垮的 !」

  如今 ,他倒下了 ,但 ,沒有被打垮 。

  抵抗病魔 ,科研是他最好的「藥」

  1993年 ,年僅30歲的王逸平被查出患有克羅恩病——一種人類尚不明機理 、無法治癒的免疫系統頑疾 。他的體重常年不足百斤 ,好幾次在外出差時突然發病 ,腹部劇痛 、便血虛脫 。後來 ,他出差的背包 、辦公室的冰箱裏 ,都備着應急解痙止痛針 。

  在一本工作手冊上 ,王逸平用科學家的冷靜嚴謹 ,記錄下自2009年以來自己病情發作 、用藥的情況 。扉頁上寫着 :「2009年 ,對我是個特殊年份 。今年初 ,我的克羅恩病又嚴重起來 ,開始影響工作和生活 。」185篇日記中 ,提到疼痛42次 、便血6次 ,頭暈 、腹瀉更多 。

  老所長白東魯曾勸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 ,王逸平卻說 ,到了實驗室 、課題組 ,想着藥物研發問題 ,反而能減輕病痛 。妻子方潔抱怨他把單位當家 ,早上7點半就到單位吃早飯 ,晚上10點多才走 ,連周末也不休息 ,他卻說 :「不是我一個人這樣 。不信你來看 ,晚上的藥物所有多少窗戶都亮着燈 !」

  在妻子 、同事眼中 ,王逸平是一位好父親 、好同事 。女兒讀中學時路遠 ,他買了車每天清晨6點送她去學校 ,從不間斷 。同事說 ,「他講起女兒眼睛就發亮 ,帶着一個父親獨有的自豪感」 。因為忙 ,女兒留學4年 ,夫妻倆都沒有去看望過 ,今年5月9日是畢業典禮 ,王逸平早早就訂好了機票 ,結果 ,女兒等來的卻是父親的又一次爽約……

  藥物所原黨委副書記厲駿是少數了解王逸平病情的人之一 ,「王逸平是一個把為什麼要活着想得很明白的人 。研發新藥 、造福人類的執着信念 ,是他生命的強大支撐 。」(本報記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