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追憶王逸平 :與病魔抗爭25年 ,研發新藥造福數千萬人

  秋葉歸根 ,那個春天離世的人依然活在許多人的心中 。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2號樓五樓盡頭那間辦公室依然掛着「藥理學第一研究室王逸平研究院」的銘牌 。他的同事和學生仍能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回憶起與王逸平相處的點點滴滴 ,陌生人也在知曉他的事跡後肅然起敬 。

  為研製新藥探索十多年

  1994年 ,王逸平是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里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同事宣利江找到他 ,二人試圖揭開丹參有效成分之謎 ,他們探索了十餘年 。

  2006年 ,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終於開始生產上市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 ,「累計銷售額突破250億元」 ,「2000多萬名患者受益」 ,「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對王逸平而言 ,「做成一個新藥」滿載着榮耀 ,也意味着一路上密佈的荊棘 。

  「他期待研製出全世界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 ,這是他的夢想 、他的初心 ,為了這個夢想 ,他耐住了動輒十多年探索的寂寞 ,更需要擋住這期間各種各樣的誘惑 ,甚至捨去了自身的健康 。」宣利江說 。

  宣利江與王逸平緊密合作20多年 ,談起王逸平的新藥使命夢想 ,他不停地用「執着」形容 。他回憶 ,為了新藥的成功研發 ,王逸平不光只在他主攻的藥理藥效領域出力 ,還竭力協助其它領域;為了更好地說明新藥的創新特點 ,王逸平可以每周一次 、不厭其煩地和不同的審評人員講述並完善藥物療效的評價 ,藉助去國家藥審中心協助處理新藥遺留項目的機會和審評人員面對面地說明新藥的特徵;為了得到新藥的確切療效證據 ,王逸平甚至可以以身試藥 。

  「有時候我在想 ,也許他切身的病痛折磨使得他具有比常人更迫切的追求 。」想起1993年王逸平被確診患有目前無法治癒的克羅恩病 ,再回望王逸平的一路執着 ,宣利江感慨萬千 。

  王逸平如果他不出差 ,每天七點半 ,藥物所的人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藥物所上海藥物代謝研究中心工作的杜飛飛對他的最後印象 ,便是一個周三早晨在食堂內的對話 。簡單的寒暄後 ,王逸平稱「待會兒有個會議 ,我買個饅頭 ,再見」 ,兩人匆匆告別卻無法再見 。

  回憶起和王逸平一起合作實驗的場景 ,杜飛飛說 :「那時的他確實削瘦 ,一貫如一的削瘦 ,但眼神卻平靜而堅定 ,談論工作時閃動着光芒 ,要是有人告訴我站在面前的是一位與病魔死神爭奪時間的絕症患者 ,我決然不會相信」 。

  很友善 、很陽光的科學家

  「王老師就是我身邊最近的英雄 。」張女士是王逸平曾經的學生 ,她回憶說 ,2014年 ,她是研究生一年級學生 ,王逸平上課時幽默語調和樂觀模樣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當時並不知道王逸平已患克羅恩病多年 ,「他是每天默默忍受病痛折磨25年 ,卻依然笑對生活和工作的人 。」

  上海藥物所工會副主席方婷也回憶說 ,王逸平說話時總是笑眯眯的 ,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 。後來陸續有人說王逸平患過很嚴重的病 ,腸子因手術割掉過一長段 ,「我總是沒有覺得很嚴重 ,因為他一直是那個笑着和你絮叨 、很友善 、很陽光的科學家 ,雖然很瘦 ,但是一點也看不出有病痛折磨的樣子 。」

  從王逸平離世的消息傳出開始 ,許多不相識的人 ,都對他的逝去感到痛惜 ,對他的事跡和精神感到共鳴和充滿敬意 。11月11日 ,一位在王逸平事跡發佈會上落淚的周女士稱 ,最令她感動的是王逸平忍着巨大的病痛 ,瞞着身邊人辛苦工作 ,「覺得他特別堅強 ,特別不容易」 。

  「假如有來生 ,我們還一起做新藥 。」4月17日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所長蔣華良在王逸平追悼會上動情地說 。

  責任編輯 :王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