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趙承嘏 :畢生心血「化」本草
人物簡介
趙承嘏 ,1885年12月11日 ,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中國植物化學和現代藥物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原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創始人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首任所長 。首批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 ,任第一屆 、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1914—1916年 ,任瑞士日內瓦大學助教 。留校任教兩年 ,成為在歐洲大學講授科學(Science)課程的第一位中國人 。在日內瓦大學工作期間 ,與畢誕教授合作繼續從事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 ,完成了天然產物常見結構單元吡啶 、異喹啉等的全合成研究 ,發表3篇研究論文 。
1925年至1932年 ,任北平協和醫學院藥物化學教授兼藥理系代主任 。在此期間 ,開始使用應用化學方法對中草藥進行系統研究 。除了麻黃以外 ,自1928年起 ,進行中藥延胡索的化學研究 ,陸續提取出13種延胡索素 。
1932年至1949年 ,任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1935年 ,當選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 ,這是當時科學界最高榮譽職務 。
1953年 ,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成立藥物研究所 , 重新被任命為所長 。
為新中國藥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佈局了未來 ,展示了一位科學大家的高瞻遠矚 。
位於上海市武康路395號的一幢4層洋樓 ,是趙承嘏的研究室 。屋裏排列着無數小三角瓶 ,上面標明編號與實驗時間 ,趙承嘏總是一邊實驗 ,一邊觀察着小瓶子是否有結晶析出 。
這正是趙承嘏獨創的生物鹼分離提取方法 。依靠這個辦法 ,貝母 、延胡索 、除蟲菊 、麻黃 、鈎吻等植物 ,都能在他手中化「草」成「藥」 ,趙承嘏也一步一步實現着「尋找治療疾病的新藥 ,為人民解除病痛」的理想 。
「上海藥物所的基因應該起源於趙承嘏老先生 ,趙老先生的道德學問為藥物所留下了優秀的遺傳基因 。」中國科學院院士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研究員蔣華良說 。
研究本草 科學救國
1905年 ,剛滿20歲的趙承嘏 ,背着簡單的行囊踏上了英倫土地 。彼時 ,清政府日薄西山 ,一腔熱血的趙承嘏「棄文從理」 ,進入曼徹斯特大學化學系學習 ,尋求救國救民之道 。
從1906年入學 ,到1914年獲得博士學位 ,8年的時間 ,趙承嘏總是能以驚人的速度和精巧的技術 ,出色地完成各種艱巨的天然產物全合成任務 。在著名有機化學家畢誕的指導下 ,趙承嘏完成了紫堇鹼(延胡索甲素)全合成的研究 。
因優秀的研究才能 ,趙承嘏留任瑞士日內瓦大學任教 ,成為在歐洲大學講授科學(Science)課程的第一位中國人 。隨後 ,他在法國羅克藥廠研究部工作7年 ,並且將應用現代化學方法研究中草藥作為自己終身追求的目標 。
1922年 ,國內傳來北洋政府摧殘中醫學的消息 。得知這一消息後 ,趙承嘏下定決心 ,要回國實現中草藥化學研究的理想 。
面對藥廠的誠懇挽留 、老師和同事的再三勸阻和家人的不舍 ,趙承嘏說 :「祖國需要 , 刻不容緩 , 我不怕苦 。」
1923年 ,懷揣理想的趙承嘏再次背上行囊 ,隻身回到祖國 。
回國後 ,他先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不久併入國立東南大學 ,即國立中央大學的前身)數理化學部教授 ,講授工業化學課程 。
1925年1月 ,由於段祺瑞軍閥政府的介入 ,趙承嘏離開國立東南大學 ,後受聘於北平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協和) 。當時的協和是國內研究中藥的主要機構 ,在這裏 ,他結識了被譽為「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創始人」的陳克恢 ,並與其開展了長期合作 。
他們二人「雙劍合璧」 ,為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藥理機制開闢了新路 ,擴大了世界對中藥的了解 。
在協和 ,趙承嘏還開始了中藥延胡索的化學研究 ,從中陸續提取出13種延胡索素 ,並推測其有鎮痛作用 。由於當時獲得的生物鹼結晶分量不多 ,趙承嘏視之為至寶 ,一直小心珍藏 ,期待條件成熟之際進行更為深入的藥效研究 。
這一時期 ,趙承嘏發表了10餘篇論文 。與此同時 ,他也開啟了中國植物化學研究之先河 ,為中國天然產物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創立體系 攻堅克難
20世紀20年代 ,國內學術界要求設立國立研究機構的呼聲日盛 。在國民黨「四元老」之一李石曾的推動下, 1929年9月 ,國立北平研究院成立 。因早年在法國時相識 ,李石曾邀請趙承嘏創辦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藥物所) 。
藥物所的建所目的是「以最新之科學方法 ,將中藥的有效成分進行分析利用」 ,這正與趙承嘏的理想不謀而合 。面對邀約 ,他欣然接受 ,出任北平研究院和中法大學合作共建的藥物所所長兼專任研究員 。
經過短期籌備 ,藥物所於1932年9月1日開始運轉 。此後 ,趙承嘏一直在藥物所從事系統整理和研究中草藥的工作 ,為中國現代中藥研究和藥物研發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
1929—1937年間 ,趙承嘏只爭朝夕 ,摘取了累累碩果 。9年時間發表論文26篇 ,並用他獨創的分離方法 ,對植物成分特別是生物鹼進行分離結晶 。他發展了鹼磨苯浸法 ,使提取物成分趨於簡單 ,大大減少了進一步分離單體的困難 ,且往往能從一種植物中提取到多種結晶 。在分離純化的理論與技術尚未形成的20世紀30年代 ,進行這項工作有着難以言喻的困難 ,卻也代表了中國當時中草藥研究的最高成就 。
潛心研究的平靜日子在1937年戛然而止——七七事變爆發 ,北平淪陷 ,動盪的時局給藥物所蒙上了一層陰影 。
此前 ,由於趙承嘏的多年經營 ,藥物所擁有精良的儀器設備 ,在遠東地區頗負盛名 。日本人對此覬覦已久 ,多次傳訊趙承嘏 。但他均無所畏懼 ,設法將全部儀器保護起來 ,顯示了一個愛國學者的凜然正氣 。
抗日戰爭勝利後 ,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並沒有好轉 ,藥物所依然舉步維艱 。即便如此 ,趙承嘏仍堅持與藥理學家張昌紹 、陳克恢等人合作 ,繼續研究常山的抗瘧有效成分 。
他們從常山中分離出3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異構體 ,並發現常山丙鹼的抗瘧作用為奎寧的148倍 。這一研究 ,成為20世紀40年代世界常山抗瘧熱潮研究的「高峰」 。
重獲生命 大放光彩
1949年春 ,上海解放在即 。李石曾來到藥物所 ,告訴趙承嘏船已備好 ,要把藥物所轉移至台灣地區 。
趙承嘏斷然拒絕 :「這些設備不能拆 、不能搬 !」他堅信內戰結束後 ,國家安定下來 ,科學事業會有新的發展機會 ,而藥物所是為國所需 、製藥為民的 ,絕不能讓它遷走 。
此後的藥物所僅剩4人 ,經費斷供 ,工資發不出 ,每人每月只有一塊銀洋維持最低生活 。趙承嘏設法與光明藥廠合作 ,苦苦支撐 ,直到新中國成立 。
由於趙承嘏的堅守 ,藥物所的血脈得以保存 ,而他也終於迎來了為「尋找治療疾病的新藥 ,為人民解除病痛」的理想繼續奮鬥的新時代 。
1949年11月 ,中國科學院成立 。當時因人員太少 , 藥物所被併入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 ,但專設人員 、經費和科研業務等獨立的藥物化學研究室 ,趙承嘏任室主任 。
此時的趙承嘏壯心不已 ,除了繼續開展植物化學研究外 ,還一心惦念着恢復藥物所——他想把藥物所辦成一個真正能出藥 、對人民有所貢獻的機構 。
從加強科研力量着手 ,趙承嘏開始在國內外廣羅人才 。他給在美國留學的藥理學博士丁光生寫信 :「我雖老矣 ,但希望年輕一代有為者能接上班 ,為我國藥學事業有朝一日大放光彩 。」 20世紀50年代 ,高怡生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 ,幫助趙承嘏恢復藥物所的建設 。
在他的努力下 ,丁光生回來了;
在他的努力下 ,蔡潤生來了 ,謝毓元來了;
在他的努力下 ,留英歸國的藥物化學家嵇汝運 、留蘇回國的胥彬等科研人員也都加入了藥物化學室 。
1953年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1970年更名為上海藥物所)正式成立 ,趙承嘏被任命為所長 。
他不負眾望 ,短短几年下來 ,藥物所很快便發展成為化學和生物兩大學科互相滲透 、互相配合 、具有研發新藥能力的國內為數不多的研究機構之一 。
解放初期 ,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使中國幾乎空白的醫藥工業舉步維艱 。趙承嘏多次接受人民政府的突擊任務 ,幫助解決製藥工業生產技術難題 。
他首先指導解決了青黴素鉀鹽的結晶問題 ,為上海第三製藥廠的國產青黴素順利投產解決了關鍵難題;憑藉在法國羅克藥廠工作時的經驗 ,指導工廠解決了普魯卡因的生產工藝難題 。
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繼承和發展了由趙承嘏建立的植物化學研究體系 ,並在他的領導下 ,對古老的中草藥進行了系統研究 。趙承嘏多年的研究因此重獲生命並「大放光彩」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黨政聯合辦公室副主任徐曉萍介紹 ,在延胡索系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胥彬 、金國章等人從趙承嘏手裏接過珍藏幾十年的從延胡索中分離的生物鹼樣品 ,發現延胡索乙素(四氫巴馬汀)具有鎮痛和鎮靜雙重作用 。隨後 ,延胡索乙素髮展為具有良好鎮痛 、鎮靜催眠作用的新藥羅通定 ,於1964年通過成果鑑定 ,後被列入國家藥典 。
對於中藥研究 ,趙承嘏傾其畢生精力 ,耄耋之年依然孜孜不倦於尋找治療疾病的新藥 。直至臨終之日上午 ,他仍在實驗室里工作 。
回憶起父親 ,趙承嘏的兒子趙體平有些哽咽 :「我記不得他生前講過什麼豪言壯語 ,也記不起他有什麼特別的事情 。他考慮一切事情都從一點出發 ,那就是如何能不受干擾地堅持他的研究工作 ,埋頭於發現新的藥物品種……」
記者手記
為了心中的信念和理想 ,一個人能堅持多久?趙承嘏的事跡告訴我們 ,可以用一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
他在清末考中秀才 ,國學根基深厚 。為了尋求救國之路 ,趙承嘏果斷棄文從理 ,留學西洋 ,立志科學救國 。據考證 ,趙承嘏是我國第一位化學博士 ,他的碩士畢業論文與導師共同署名 ,發表於《英國皇家化學會志》 ,這篇13頁的長文可能是中國學者在西方科技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
趙承嘏一生熱愛科研 ,為了保證研究工作 ,居住上海30多年期間 ,他的家緊挨着實驗室 。除非必要 ,他很少離開武康路 。他一生堅持自己的生活規律 ,每天三餐 ,規定時間 ,不提早也不推遲 。晚上繼續工作 ,直到年邁還是晚上10點後睡覺 。
他十分重視實驗室建設 ,千方百計籌措資金 ,為藥物所添置了旋光計 、顯微鏡 、析光計 、分子量測量儀 、比色計及全套微量分析儀器等 ,購買各種歐美出品的有機溶劑 ,以及訂購英 、美 、德 、法 、瑞士 、日本等國的化學及藥學雜誌 。他還親自動手設計實驗室 ,為了經久耐用 ,要求實驗台 、藥品櫃 、書櫥等均以上等柚木為材料 。
與實驗室建設的「大方」不同 ,趙承嘏在研究工作中卻十分節儉 。他總是把極有限的經費 ,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他在實驗中從不浪費玻璃器皿與藥品 ,甚至沸點較低的溶劑 ,如氯仿 、乙醚及其他溶劑均用回收瓶儲藏 、精製後再用 。
在查閱趙承嘏的資料時 ,一個小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趙承嘏公私分明 、絕不混淆 。他愛抽煙 ,兜里平時都準備兩盒火柴 。抽煙時使用自己買的那盒 ,做實驗點酒精燈時 ,使用另一盒火柴 。
創新就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一個國家的強大 ,深藏着科技的足跡;一個民族的自信 ,植根於創新的自覺 。
自趙承嘏對中草藥進行系統研究並進行藥物研發以來 ,紫堇鹼(延胡索甲素) 、延胡索乙素(四氫巴馬汀) 、常山鹼等天然產物一直伴隨着藥物所的藥物研發 ,同時 ,他「一心一意為百姓創製良藥」的初心 ,也在一代代科研人員中傳承 。
人物生平
1885年12月11日 ,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
1911年 , 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化學系 , 獲理學碩士學位 。
1912年 , 於瑞士蘇黎世工業學院學習 。
1914年 ,在瑞士日內瓦大學師從著名有機化學家畢誕教授 ,獲得博士學位 。
1914-1916年 ,任日內瓦大學助教 。
1916年至1922年 , 任法國羅克藥廠研究部研究員 、研究部主任 。
1923年 , 趙承嘏回國受聘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任數理化學部教授 ,講授工業化學課程 。
1925年至1932年 ,任北平協和醫學院藥物化學教授兼藥理系代主任 。
1932年至1949年 ,任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
1953年至1966年 ,任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第一屆 、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1955年 , 當選首批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 。
1966年8月6日 , 於上海逝世 。
(記者/ 高雅麗 記者 黃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