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與黨同齡 ,向光而生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丁光生研究員的科研之路
1921年7月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就在幾乎同一時刻 ,一名男嬰在北京呱呱墜地 。這位與黨同齡的男孩名叫丁光生 ,在多年後成長為我國第一代麻醉學家 、藥理學家和編輯學家 。在解毒藥二巰丁二酸的研製中 ,他是主要研究者之一 。
2021年7月19日 ,上海藥物所舉行專題學習報告會 ,通過回顧丁老波瀾壯闊的百年人生 ,共同學習 、弘揚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愛國 、創新 、求實 、奉獻 、協同 、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傳承藥物所「為民 、執着 、融合 、自強」的新藥精神 。
「解放軍夜宿南京路」觸動回國之情
丁光生出身科學名門 ,父親丁緒賢是中國半微量分析化學研究和世界化學通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母親陳淑是我國最早的女留學生之一和中國女子教育先驅 ,他的叔父們也在大學教授化工 、化學或物理 。在家族影響下 ,丁光生自幼以科學救國為志 。
1947年 ,丁光生到美國學習臨床麻醉學 ,主要開展局部麻醉藥普魯卡因的代謝和毒理研究 ,建立了普魯卡因及其代謝產物二乙基氨乙醇的微量測定方法 ,並於1950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藥理系哲學博士學位 ,堪稱為中國第一代臨床麻醉學家 。
1950年 ,韓戰爆發 ,丁光生驟然間面臨莫大的人生抉擇 。一方面是美國諸多知名機構的工作邀請 ,一方面是父親來信提及國內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 。丁光生回憶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張照片 ,講述的是祖國上海解放時 ,解放軍為了不擾居民而夜宿南京路的情景 ,從而倍添對共產黨建國的信任 ,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 。他依然記得踏上祖國土地時的激動之情 :「當我提着兩個沉重的箱子走出羅湖火車站 ,第一次見到五星紅旗時 ,經不住熱淚盈眶 。」
篳路藍縷研製中國解毒藥
新中國剛剛成立 ,科學研究百廢待興 。丁光生經竺可楨和貝時璋介紹 ,加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開始一場白手起家篳路藍縷的創業征途 。從實驗台的圖紙設計 ,儀器設備的訂購 、加工 ,到規章制度的制訂 ,藥理學研究隊伍的培養……丁光生事無巨細 、親力親為 。由於藥理實驗離不開動物 ,他把倉庫改建成動物房 。天冷水泥不易干 ,他就守着炭爐去促干 ,夜裏睡在施工中的動物房內 。
丁光生先後領導籌建了國內最早的抗高血壓和抗血吸蟲病藥物研究室 。在防治血吸蟲病的藥物研究中 ,他組織篩選過幾百種合成藥 。發現銻劑巰銻鈉 ,可肌肉注射治療人和耕牛的血吸蟲病;發現非銻劑敵百蟲口服有療效後 ,曾在農村治療過上萬名血吸蟲病人 。
雖然巰銻鈉最後沒有成為一個很好的血吸蟲病治療藥物 ,但謝毓元等合成巰銻鈉的一個中間原料——二巰丁二鈉卻在丁光生 、梁猷毅等人反覆試驗後 ,發展成為對重金屬中毒具有解毒療效的創新藥 ,用於銻 、汞 、鉛 、砷等中毒及肝豆狀核變性 。1965年 ,該藥順利通過在上海召開的成果鑑定會 ,成為我國首創的重金屬廣譜解毒藥物 。在二巰丁二鈉的基礎上 ,丁光生 、梁猷毅等人對口服二巰丁二酸進行了系統的藥理研究 ,經動物實驗證實 ,它毒性低 、易吸收 ,對治療多種金屬中毒均有明顯療效 ,不亞於二巰丁二鈉 。
1991年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正式批准二巰丁二酸用於兒童鉛中毒 ,於美國市場上應用 。這是當時我國研製的化學藥品首次被美國批准仿製 。
倡導建立編輯學
「文革」結束後 ,丁光生致力於創辦學術刊物 。他在1980年創辦了《中國藥理學報》 ,並在擔任主編期間 ,做了很多創新之舉 。如 :率先在國內倡導採用國際標準化《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的統一要求》 ,倡導使用規範化的關鍵詞(Key words) ,首次採用統一參考文獻書寫的溫哥華格式 ,強調使用國際單位制 ,倡導使用統計學顯著性標註法……在他的領導下 ,《中國藥理學報》創刊僅五年就被SCI收錄 ,是早期被SCI收錄的少數中國期刊之一 。
丁光生認為 ,編輯是一門學問 ,因此他積極倡導建立一門新學科——編輯學 。1985年他參與成立全國最早的編輯學會——「上海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被當選為理事長 。1987年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成立 ,丁光生當選為副理事長 。
由於丁光生在編輯領域的突出貢獻 ,1997年11月 ,他榮獲了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金牛獎」和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的「韜奮出版獎」 。(記者/耿挺)